书犹药也
小时候,因为父母给我买了大量的我喜欢的书,我看不过来,于是,我上午看西游,下午看水浒,晚上看三国。这样,我很容易以为李逵和张飞是亲兄弟,曹操和高俅是好哥们儿,沙和尚勤勤恳恳,最后获得了花和尚的绰号。 大了,我明白了,我小时候那是关公战秦琼。 但也正是如此,我从小就掌握了阅读的技巧。 那年生病,我休了半年的学,于是我就看书,可傲慢与偏见虽然是本好书,但我看不下去,因为我不了解写作时的背景,但我继续的读下去。300多页的书,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才读完(以往我平均每天150页)。我试着去读其他的书,比如说是老人与海,三个火枪手等。于是我就想了一下,当一本书读不下去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读书,而不是读另外的一本书呢? 于是,我就尝试着每天读两本书,当然都是名著类小说。 大学时,名著类小说有点读不下去了,因为我都快读完了。我就读了一读社科类的书,比如说低智商社会,中国法源寺,未来简史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我一边思考一边读书。 大二时,我做了图书管理员,我试着读三种不同类型的书,有吸引人但无营养的,比如说现在的网络小说,有晦涩难懂但有营养的,比如说资本论,空想社会主义,也有吸引人而且有营养的,比如说是从零到一。我都读了。 大三,我想考研,于是我就看考研书籍,比如说二李,李王,还有肖秀荣,朱伟王江涛等,相比考过研的人都不会忘记吧,很枯燥。我想到了上述的方法:看考研书,看不下去了,就去看看别的书。最后,我没考上!(嬉笑表情)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当年英语过线38,我考了37。(面对一个四级都没过的人,考这么高的分儿,实属不易。) 大学毕了业,在工作中,我渐渐体会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疯狂的阅读使我变得成熟。我由一个酸涩的青苹果变得成熟了,变得很红很甜。 我总结了一下读书的方法: 1.可以读三本书,最好是三个不同类型的书籍,比如说:小说+社科+经管,这样可以活跃一下自己的思路,不容易僵固自己的思维; 2.如果你觉得读的书很有营养,但是晦涩难懂,不要放弃,每天都读,可以每天读10页,甚至更少,但必须读; 3.读完后必须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是草稿,可以是大纲,也可以是笔记,一定要把每一章每一小节的中心意思弄明白,小说也不例外; 4.读完一遍,如果觉得本书有营养,可以重新再读一遍; 5.如果有句话没弄明白,可以重新读一遍,如果还不理解,可以请教你的朋友,老师,同学,同事,甚至是网友,微友们。我很感谢新华社的领读者计划,让我们互相之间交朋友,分享思想。爱因斯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换一下,各自还都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换一下,我们就各自有两种思想了。 现在,我是一名reader,兼职做一做writer,写一写影评,书评,剧评和社会评论等,也写一写散文。 我骄傲,因为我是一名读者!
© 本文版权归 JackHoon1024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