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豆瓣读书的一些看法
我最近非常祥林嫂,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豆瓣读书在毁豆瓣的根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个人感觉,相较于豆瓣电影的某种强势和坚守,豆瓣读书已经快“叛变革命”了。
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影响,单把豆瓣读书拎出来说事,围观群众不容易理解。我拿豆瓣电影做个对标,对比下这对亲兄弟的种种不同,大家自己判断。
2015年12月18号,阿北发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https://www.douban.com/note/529770230/),这篇文章一直被视作豆瓣电影的某种纲领式文件,无论往前追溯或向后实践,豆瓣电影也遭遇过不少碰瓷,但从服过软。(喜闻乐见
我这里就还用这“八问”来分析豆瓣读书的情况。有些话,问题还是那些问题,有些回答我也干脆直接复制阿北的原话,但所有意见都是我个人针对豆瓣读书的。
1. 豆瓣评分是谁定的?
豆瓣不设专家评审团,所有豆瓣的注册用户,秉持着一人一票的原则,都可以来为自己看过或没看过的书打分。豆瓣不设任何考证,只要你是豆瓣的用户,都可以打分。而一本书,只要超过10个以上的有效评分,系统就会生成评分显示在豆瓣读书的页面上。不需要太多,10个就够了。
豆瓣评分系统的主旨和原则,应该是“尽力还原所有参与者对某个事物的平均看法”。这个主旨是豆瓣创立初始便确定的,始终未变过。但参与者这个设定,在电影那可行,在读书这就变味了。
2.豆瓣评分反映文艺青年的喜好吗?
早些年可能是的,因为来打分的人里文艺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而且最重要的,豆瓣创立伊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强势营销。无论是电影还是图书,几乎都是随缘操作,没有报道,没有宣传,没有造势,书影音都是很小众很圈子的某种爱好。豆瓣读书内的每一条条目,也可以根据成因分为两种:爱好者自发创建的;图书编辑为自己的产品创建的。两者之间的比例近些年产生了绝大的倾斜。
3.为什么我喜欢的/我讨厌的/我写的/我翻译的/我编辑的/书会在豆瓣上的评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豆瓣读书的评分有非常非常明显的分野,具体是哪个时期我没有详细考证,但豆瓣的老用户,尤其是经常使用豆瓣读书的用户都应该有个类似的体验:某一天,你在豆瓣读书上的新书推荐看到了一本貌似很有意思的,评分很高的书。你把它买回家,读后却非常失望。至此,你突然意识到,某个时期之后出版的新书,它的豆瓣评分都是不可信的。
4. 水军是怎么回事,豆瓣评分可刷吗?
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 ——阿北 应该加个限定,只限豆瓣电影 水军是有的,豆瓣评分想刷随便刷。有各种方式,各种操作,各种无下限。这里特指豆瓣读书。豆瓣读书里的刷分不是一天两天,一本两本了,已经达到了彻底动摇豆瓣评分参考价值的程度了。
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操作我会在下边详细举例。
5. 有没有一劳永逸完全解决水军问题的办法? 不知道。购物网站上好歹还有购买后评价这一特设门槛。另一方面,豆瓣电影和水军是敌对关系,但豆瓣读书感觉都快直接加入水军了。我现在在思考的是,真正与水军搏斗的,是豆瓣,还是豆瓣用户?
6. 我可以做点什么让我的片子在豆瓣评分高一点?
这里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在豆瓣读书刷分的种种操作。
最初的评分——相关人员内部评分
为什么豆瓣新书榜上的书,很多市面上都没货呢。已经有几十个人看过,并打了高分。嗯,那全是作者、翻译、编辑等利益相关人士,他们大多数,都确实看过了书,并且出于对书的感情,不由自主地打了高分。但他们打的分,算是利益相关人士刷分吗?
参与度最高的——赠书
对于很多图书公司来说,每本新书一上市,都会开始大规模的营销活动。微博、公众号购买广告位,转发抽奖赠书,文化红人赠书,约书评赠书,核心读者赠书,反正想方设法送你一本,然后等你收到书后,请你广播晒书、打分、写书评。然后出于情面和利益,我们都会对这本书打个情面分。读书人互相吹捧,那叫刷分吗?
正儿八经的水军——赤裸裸地交易
一条想读多少钱?1元;一条书评多少钱?5元。一条长评多少钱?看粉丝数,50~500都有。 豆瓣读书管吗?完全不管。
为啥不管,管不过来,也懒得看。
图书和电影的评价体系有巨大不同,要看完一本书的心力和看完一部电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书,读了几行,看到一句特感动的句子,立马跑来抄在评论里,打个五分。(豆瓣读书里,水军的惯用伎俩)当你没读过这本书时,你敢说他是水军吗,而你会为了证明他是水军,亲自去读一本完全不感兴趣的书吗?
另外,熟人间打人情分在豆瓣读书是正常操作,和水军行径毫不相干。很多豆红为啥那么爱读书,读的越多,朋友交的越多。
7.豆瓣读书评分和方方面面的商务是什么关系?
每一本登上豆瓣新书榜的书,同期销量会比同类型未上榜的书高**%,这个数据我没法统计,但绝对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要在豆瓣读书上刷数据。但这绝不是豆瓣读书存在的价值。
所以,豆瓣读书的新书推荐上,为什么总是那几家出版社的书(图书公司、出版社的关系我就不科普了,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就行)。如何才能上豆瓣读书的新书推荐,业内一开始是觉得评分高,想读人数多,然后稍微有点调性。但事实证明,这个标准被豆瓣读书自已越拉越低了。现在豆瓣读书的新书推荐里,已经有非常多连评分都没有的,直接上榜了。真是豆瓣读书的编辑阅书无数,早知此书格外出众?
而豆瓣APP里,豆瓣读书每周公布的新书榜里的书,豆瓣读书的编辑真的看过吗,还是只看读过、想读的数据,然后随便复制粘贴一条别人写的评论?或者说,豆瓣读书上的推荐信息,存不存在人情勾兑,竞价买位。
对了,豆瓣自己也卖书,还分豆瓣·书和豆瓣阅读两个板块,三者相关如何操作我这里不评论,反正利益相关,你说完全公允我是不信的。
豆瓣读书在这场图书刷分秀里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和隔壁豆瓣电影有什么区别,大家应该有目共睹。
8: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写这个东西?
因为我对豆瓣爱的深沉……
豆瓣,包括电影、读书、音乐、游戏,绝大多数存在的、甚至已经消失的,都是在中国互联网体系下,最为有价值的存在。它的资讯库几乎是靠网友们自发自愿积累起来的,它的评分、评论、观点、态度,都具有弥足珍贵的保存价值。
现如今,有种种势力在针对豆瓣,针对豆瓣网友发起各种各样的责难。阿北可以拍着胸脯说:豆瓣电影不存在任何不可告人的PY交易。但豆瓣读书呢,真的也能挺起胸膛说这话?
嗯,往大了说,当下电影、图书全归中宣部统管,人家要拉清单,大可以把这方方面面一起调查,统一算账。往小了说,豆瓣图书的价值并不比豆瓣电影小,但搞成现在这样,真的应该好好收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