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有空整理博客旧作,发现有不少谈影说事的,或也成一系列,先发一篇 :
最近突然对电影产生了兴趣,这半年来看的电影可能比我这一生看的电影还多,一开始是跟着大众兴趣走,什么热门看什么,后来是选专题看,当然也夹杂着自己的感觉。看了这么多电影,发现有些电影确实拍的好,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产生一吐为快的感觉。又一想,看电影又不是看书,还做什么笔记,犹豫再三,朋友说,赶紧把感觉记下来,过了就忘了。想想也是,就做一个懒笔头吧。 一 前段时间看了《朗读者》,看后久久不能释怀。是因为电影叙述的不伦之恋的噱头,一个中年女子和一位十多岁小孩的故事是可以吸引人的;是因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女主角因此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我想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让我挥之不去的念头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问题,你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你主导去做那些有益的事,是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你是在别人主导下去做的,你一般得不到应有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给英雄和领导者,所以会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句。如果你主导做那些自认为有益的,而实际是不对的,你肯定要被社会唾弃,而你是被动裹胁在里面的,而你主观认为你是跟着在尽义务的,社会却要你和主导者承担同样的责任。这是《朗读者》的一个基本命题。 汉娜无论当监狱看守,还是电车乘务,都是一个好员工,对得起这份工资。可是不幸的是她这个看守是纳粹手下的,所以她越是恪尽职守罪孽越大,如果她玩忽职守的话,她反而会对社会有益,但是同时她肯定要丢掉饭碗饿肚皮。因为她只是一个小卒而已,她当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所在,更惶论让她起来革命了。若是像她这样的人真能认识到,她也像某些英雄那样有先知先觉,那法西斯早就完蛋了,也不需另一方死伤那么多人用武力来当拯救者了。 成者为王后,对那些主导者的审判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对汉娜们也要清算,或者这对于提高她们的认识水平有好处,更能让社会大众认识到是与非,今后在选择主导者时要擦亮眼睛。可是影片告诉说,这种清算并不是公正的。汉娜因为不识字,并以不识字为羞,于是不仅理论水平不高,不能识别主导者的好坏,而且默认了别人强加的责任,比她责任大的,或者和她责任不相上下的都判得比她轻,而她承担了全部的责难。 这种社会的罪孽让每个人承担的做法如今并不鲜见。包括要求经历过文。革的一些人的忏悔。那些经历就像红字深深地烙在身上,成为一种原罪。 事实上我们寄希望于人们有清醒的辨别社会上的是是非非的能力,而又要在这现实的社会中有饭吃,那是一种矛盾的理性,而且要求每个人都这样,以此让社会永远干净,既不附逆,亦不乱伦,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否则就不会动辄起来革命了。
朗读者中对汉娜们的清算,看起来很深刻,但怎么看都不陌生。在解放初的肃反中,在三反五反中,在社教中,及十年,我们已经看得太多太多,那些做法都如出一辙。在这世界上,无论意识形态有何不同,对反对派从来没有宽容过,只要你所在的阵营是失败者,任何人都脱不了干系。当然贰臣的存在,什么奸的存在也是事实。
200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