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最好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93年姜文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拿到金马奖最佳导演,那会儿我才3岁,6、7岁时看的是黑白电视,要去房顶摇天线那种,对电影完全没概念。前两天才看了这部二十几年前的精典, 用手机悄悄看,5.5寸屏,700几的分辨率,处理繁忙工作的间隙看的,但整颗心却被马小军和米兰抓着,片刻不想终止:米兰到底长什么样,做什么的,有没有和马小军在一起?马小军有没有等到米兰,那个被马小军拍一板砖的孩子怎样了,会不会寻仇,那场百人的群架结果谁赢了,,,塔里的热浪真的能把人冲起来吗?是不是马小军先认识的米兰,还是臆想中等到了米兰?米兰和刘忆苦他们把马小军排挤在外了,马小军被一脚脚踢回泳池的结局,真是揪心啊,可泳池的水还是那么蓝,绿色的树影婆娑,米兰的大红色泳衣真是美啊,那群年轻人笑的真开心啊。我似乎想起初中,还没发育的我,矮小的身体,趴窗户前看篮球场,梧桐树相间的缝隙,看到了那个如风的少年,脖子额头上的汗珠,多么阳光灿烂的日子。
时间地点不一样,18岁却是一样的,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同,所以影片的情感,以至于20年后再看,或者更久,都会触发情绪的共鸣吧。
张艺谋,姜文这些二代导演,都少不了要拍文革改革开放年代的题材,毕竟青春发生在特殊时期,多多少少对时代有话说,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冯小刚的《芳华》,人都爱说我上学那会儿怎样怎样,喝酒聊天吹给哥们儿听,谈恋爱当故事讲给女朋友听,老了说给儿子听,谁没点青春呢。但是看了这么多讲青春的电影,我最欣赏姜文。别人的故事都是演给观众看的,他的青春故事更像是讲给自己听,朦朦胧胧的真假臆想疯狂,毫无掩饰吹嘘的展现了。
电影之外我更喜欢他拍这部电影的态度,张艺谋功成名就之后,60岁才拍《山楂》,钱、地位、名誉都足了,无后顾之忧,开始做喜欢的事儿;冯小刚也是钱、地位、名誉都足了拍的《芳华》,59岁回忆青春,却充斥着金钱利益, 学张艺谋当大师,不要整容脸,整一堆冯女郎,P图都P歪了, 龙标早早定期在黄金周,眼看干不过《铁拳》,媒体面前挤个眼泪,改到12月,仿佛是总局潜规则他了似的,赚足了眼球,玩营销炒作真是一把好手, 恶心急了。
姜文28岁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28岁,逼近三十而立的压力,使一个人的血脉高度喷张 ,我今年28个年头,按我妈的说法29岁,我越发觉得喷张的紧绷感不可控制,我麻木冷漠, 事业、客户,充斥着脑袋的全部,我与人沟通的效率越发的高效,没用的话不愿多说一句,没用的人懒得多聊半分, 不在没用的时间里浪费半秒,青春,我更是没半点时间回忆,哪怕那时微风拂过脸颊的温度我都记得,梧桐花弥漫的香气我还能感受到,最可怕的,我现在甚至丢了感受的能力,我所想、所说、所讲、所闻、所看……一切都关乎工作与赚钱。
真正快到了30岁,才知道,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坚持做想做的事情,是多么伟大。
上周与一个技术服务商打交道,对方不签合同、收款不走银行、不接受现金、只收比特币,按个数计价,一次性全款,单线沟通,不接触任何其他工作人员。周旋半月之久终于同意现金付款,交接时我埋伏了摄像头,当场被发现,搞砸了,所有的合作当即被终止。对方走后,我在办公室哭了,我以前不这样的,那个与人聊电影、 文学、 美食、摄影、旅游的我,去哪儿了?我看见大三暑假在西藏转山的我,我忽然觉得对不起自己。
姜文最近要上新戏了《邪不压正》,一个把《让子弹飞》看了7遍的朋友说:“我觉得姜文应该拍《让子弹飞2》,肯定能火”,我轻轻一笑:不,姜文不会拍《让子弹飞2》的,不然,那就不是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