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善恶论
善与恶是永恒的话题,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些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议,鱼将从义的角度重新审视它们。 义本身没有善恶,或者说义里面既包含了善,也包含了恶。善的方面鱼都归入体系里了,还有恶的方面:有的人会刻意伤害别人,追求建立在别人痛苦上面的“异义”,也可以称为“恶知识”。追逐恶知识的人往往缺乏社会的作用,退变到介于人和动物之间的状态。既然追逐者不能称为人,那么恶知识也就难以当成人的追求,勉强算作一种“异义”。 义是思想的标度,人应当在合适的度内追求义,为什么需要适度?有这样的启示:生命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温度、重力、含氧量等许多条件,这些都必须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任何一个条件达不到或者超出最大限度都会导致生命无法产生。过犹不及,生命是这样,义也是这样。因此, 合理范围内的忠诚、勇敢是善,不忠、懦弱和愚忠、粗暴都是恶。 总结上面的两点:
善是中庸的义,恶是恶知识和极端的义。

那么善恶的度如何判断呢?义是在物质聚集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天地不仁”,对于大自然来说是没有善恶的,善恶是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对人的思想影响,因此善恶的度只能由社会决定。 对于刚出生小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智力上也无法接受思想,善恶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的。当小孩子长大一点,开始接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后,对善恶的感觉才产生,他的思想行为中才包含善恶的因素。 明白了善恶以及善恶与人的关系后,如何使人向善?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那就是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并给每个人施加足够的作用。作恶的人往往来自不健康的社会,落后愚昧的、过度追求武力的、过度追求礼教的、过度追求科技的、过度追求生义和异义的,都是不健康的。健康的社会中,义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至于健康的社会中也会产生少数的恶,那就是社会对作恶者的作用不够,此作用包括教育和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