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纳百川,汇天下英才为己用
你好,我是阿浩
我猜,你一定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写在前面的话:
嗨,我是阿浩,跟我一起读书之------《大秦帝国》。
我一点都不遗憾没有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你,因为遇到你之后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海纳百川,
汇天下英才为己用
文 | 张阿浩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治乱兴衰,其得其失甚多,其根本不外乎是: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秦国,被山东六国蔑之为蛮夷之邦,是如何从偏僻的边陲游牧民族,成为逐鹿中原的胜利者,虽然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缺一不可,但内部条件更为关键。
老话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
秦国,自秦穆公开始,及至帝国崩塌,都将“重视人才,会用人才,敢用人才”这句话铭刻在脑海骨髓之中,深深的嵌入到秦国的国史当中。
1
秦穆公
秦穆公时期,秦国被称为“春秋五霸”。
秦穆公和百里奚
孔子曾经评价说,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孔子说:“秦国啊,虽然地方小;地处偏僻,行为中正。亲自拨用五张黑羊皮,把百里奚从监狱中救了出来,并且封给他大夫的爵位,然后和百里奚聊了三天,把掌政大权交给了百里奚。从这些事实看来,就是统一天下,称王都是可以的,称霸诸侯还算是小的呢”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除了因为秦穆公和百里奚行的是仁政之外,不乏对秦穆公的大胆启用人才,即使是监狱之徒行为的赞赏。

主人公: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蹇叔
《尚书·秦誓》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秦穆公曾经利令智昏,劳师远征郑国,被晋国偷袭,付出了数万将士的姓名,而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也因此被晋国大军俘虏。所幸,被秦穆公的小女儿文赢(早年,秦穆公把文赢嫁给了秦国国君)所救,才得以辗转回国。
在古代,军队打了败仗,在职将军是要受到处分的,视战败情况而定,重则处死。同时,军队败北,参与的士兵不能享受任何补贴,没有功勋,没有爵位,即使士兵阵亡,伤残,家属也得不到任何补助。
这场劳师远征,未出发之前,蹇叔曾经哭着给大军送别,秦穆公问蹇叔为何哭泣,“我哭泣的是,将士们不会回来了”,秦穆公因此心里恼怒,背后称呼蹇叔老糊涂,但结果不期然就是如此。
这场败仗的结果,肯定是将军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被处死,但是因为秦穆公重视人才,颁布了罪己诏,同时把所有罪责拦在了自己身上,并且当面向蹇叔道歉,以求原谅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 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提出了一国之君与 国家安危的关系:国家有危险,是因为我一人之过;国家安宁,也是因为我的原因。
也因为秦穆公的罪己诏,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位大将才得以保留性命,并且在后来的秦晋大战中,战胜晋国。同时,蹇叔也能够原谅秦穆公。
时时刻刻以人才为本,重视人才,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荣誉,而寒了人才的心。
2
秦孝公与《求贤令》
秦孝公早期,山东列国对秦国虎视眈眈,图谋瓜分秦国。秦国不甘忍受屈辱,秦孝公勒石“血我国耻”,并且发布《求贤令》,希望人才能够强大秦国。
《求贤令》内容如下:
国人列国贤士宾客: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一处,就像一股飓风,掀起了各国士子的功名之心。
盖是因为,《求贤令》不仅细数祖辈的错误,而且给出了实打实的利益,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秦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开了山东士子的心门,迎来了秦国的正式崛起,商鞅变法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古代,每逢重大节日以及大事,上至达官贵人诸侯,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去祖庙,拜先人祖辈,希望先人能够赐福自己,可见祖辈先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秦孝公能够光明正大的指出父辈们的错误,可见重视人才的态度与渴望秦国强大的决心。
3
秦国与“外戚”
战国时代各国任用外邦名士为权臣者,可谓举不胜举。然则都有一个共同处:一代名君所为,名君之后终是断断续续,最后必然是越孱弱越猜忌外邦名士。
秦国大大不同,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百余年来历经六代七君,始终是外臣当国,英才汇萃,从无间断!
大体说来,秦国的外臣有五种人:
一是名士而成权相者
如商鞅、张仪、甘茂、范雎、魏冄、蔡泽、吕不韦以及后来的李斯
二是基于纵横需要而入秦任相的外邦大臣
如曾经短暂做过秦国丞相的孟尝君等
三是移民入秦而成大将者
如司马错、蒙骜与军中的胡族将领
四是被永不过时的求贤令吸引入秦而成为郡守县令与各官署大臣者
五是嫁给秦君而成气候的外邦公主,以及随公主入秦而立功封爵的外邦贵胄
如宣太后以及华阳君、阳泉君等

如此连绵不断的外臣气候,山东六国可谓望尘莫及也!就实而论,一个久居西部边陲数百年的半农半牧部族,一旦崛起,竟有如此襟怀气魄,不能不说是天下异数。更令人感慨的是,秦国朝野从来没有觉得有甚反常,更没有无端的戒惧猜忌。虽说老秦人有时也因不满某事某人而对外臣骂骂咧咧一阵,然终究从未酿成过疑外风潮。这便是秦国,一个令天下俊杰才子无法割舍的施展抱负之地。
“四海胸襟,秦人王天下小矣!!!”
游离世界之外的半个IT人士。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孜孜不倦的求索,总会有所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