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旅行的经历
查看话题 >“小姐都走了”--阜新的转型阵痛谁人能理解

我不是故意要起这么个危言耸听的标题,这是阜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和我说的。印象实在太深刻,所以一抬起手,不由自主地就敲了出来。
他的原话是“连小姐都TM走了”,为了雅观,我省去了“他“和”妈”两个字。司机小哥脾气有点暴。当知道我也是光棍之后,他又控诉起女人都是拜金的势利眼。我“哈哈哈”的应承附和,一边跟着他痛斥这个金钱至上的俗世,一边担心某句话说的不对惹他生气,给我绕道。
其实某种程度来说,我多少能理解一点他的痛处。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阜新在哪儿。阜新是辽宁西部的煤城,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能源基地,在民国和日伪时期就开始了煤炭开采活动。阜新的海州露天矿是当年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1960年版5元人民币和1954年版的邮票都是以海州露天煤矿电镐为图案。
不过近些年阜新被知晓,是因为它的资源枯竭枯成了典型,成了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代表,像明星一样受到瞩目,媒体们总是争先恐后追问“转型成功没?成功没?”(转型哪有那么容易!)

我在阜新是被当作新闻记者看待的。因为那些倒闭的煤矿和工厂从来没迎接过游客,管理员认为只有记者才会热心拍那些破烂,游客才没那么无聊。记者这个身份有个好处----会被善良的市民热情招待,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被当作记者的坏处就是到哪儿哪不让进,像是过街的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一个出租车的司机以为我是专门来调查“黑幕”的。我跟他说想要找废弃的工厂,他拍着胸脯说包在他身上,让我回去好好写,揭露这些荒唐的假投资。
他把我拉到了一个叫大唐什么的公司。师傅说这里是阜新最大的废弃工程,投资上百亿,建完了一直没开工,就这样荒在那。我在门口转悠一会儿,似乎不是我要找的地方。这么大的事,我一个假记者也完全无能为力啊。拍了几张照装装样子就让师傅带我走了。

后来,师傅又带我到了开发区。这里都是阜新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大部分工厂都是闲置的。师傅跟我说,这些企业都是来骗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占土地,根本没开工。我们在这里绕了一圈,确实荒凉冷清,一路上只遇到两个人,都是看门的。

我可以理解阜新市转型的急迫心情,但是这样“大快上”的投资是不是太浪费了,白瞎那么多钱了。以上来自一个假记者的担心(心疼)。
其实作为一个“食腐怪”,我挺喜欢阜新此刻萧条的样子,当然这话不能让阜新人听到,不然下次去要被轰出来。
我喜欢衰落的地方,是因为它们身上有时间的痕迹,让人不自主地产生遐想,编织故事。如果把它们比喻成人,用现在时髦又俗气的话讲,应该算是有趣的灵魂。

《钢的琴》不知道大家看过没,电影背景是在沈阳的铁西区,实际拍摄地点在鞍山,可是我觉得,现实里阜新才更有电影中的味道。
沈阳的铁西区早已经搬迁改造得没有丝毫当初重工业区的样貌,只剩下一个1905文化创意园,类似北京798的地方,办办展览,卖个咖啡什么的;鞍山的鞍钢虽然是电影的取景地,可是现实的鞍钢是个现代化的工厂,跟电影里的画面差距很大;反倒是跟电影一点关系没有的阜新,不用一点装扮,也不用滤镜,自带一种电影里的粗粝质感。


落寞的北方小城,嘈杂的大街上尘土飞扬,两侧是低矮破旧的居民楼,远处高耸着工厂的大烟囱,走在阜新大街上就跟进电影里了一样。
阜新发电厂前的大街上,四组巨大参天的冷却塔屹立在路两旁,像是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建筑。路上行驶的公交车很旧,偶尔有职工骑着自行车经过,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中,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在阜新,随手就能拍出电影感。


当然,我也盼望阜新有一天能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人们生活条件好起来,不过希望当地政府能留下那些见证了阜新发展的老工业遗迹,造福更多的“食腐怪”。
还记得开头抱怨连篇的出租车小哥吗?
他还感叹过一句话,“这块儿完了,不知道啥时候能好。”
我接了一句,“啥时候小姐回来了,就好了。”
杨二史密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大兴安岭魔沼森林的召唤 (34人喜欢)
- 【2025召集帖】散步绿野轻风白云间,感受自然自在大兴安岭之夏 (6人喜欢)
- Younger旅行从今有了指导思想 (13人喜欢)
- 【召集帖】四月林芝-波密探路出发啦,去雪山峡谷桃花中散步 (10人喜欢)
- 游荡在东北:重回边疆的沃土 (4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