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梦
查看话题 >红楼梦
红楼梦:贾政对宝玉“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次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我又重读了一遍《红楼梦》,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重新的认识,所以特写了六篇日记,和大家分享、交流。
——前记
提到《红楼梦》里面宝玉的爸爸—贾政,很多人会觉得他迂腐古板、刻薄无情。想来,如果把这样一个爸爸放到现在,像“熊孩子”这样的“物种”,不敢狂言已灭绝,只怕也走到了要灭绝的边缘了。 可贾政真的是那种,一心只想让宝玉求取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世俗顽人吗?真的只是那种“若为‘封建’故,‘人’‘情’皆可抛”的封建卫道士吗?我的答案是:NO NO NO 。 在《红楼梦》中,贾政之于宝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红楼梦》中借他人之口,这样描写过贾政为人:“自幼酷喜读书”;“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馀事多不介意。” 这样的描述,搁今天来看,贾政要么是一位“文艺老青年”,要么就是“教授”级别的学者了,看书下棋,品学兼优。爹是这么的“才情”并重,宝玉当然也肯定不差。 放在书中看,把贾政和贾赦、贾珍、贾蓉一比,也能立马分高下。 贾赦,首先色鬼一个。看老太太—贾母的贴身丫鬟好看,就想讨鸳鸯做妾,结果碰一鼻子灰。其二,强取豪夺。连他儿子贾链都看不惯他这样的行为,说道:“为这点子小事,弄的人家倾家败产,也不算什么能为。”贾珍贾蓉爷俩儿也好不到哪去,心怀不轨都想染指尤二姐。 所以从德行来说,比起贾赦、贾珍等人,贾政算是整个家族中的一股“清流”了。

而贾政唯一让人感到厌烦或不爽的可能就是他对“宝二爷”的态度了。 先不说他对宝玉什么态度,咱们先来看看宝玉每次见到贾政后是什么样的反应,心理大概也就有数了。 书中有几处,这样写到宝玉见到贾政的反应: “宝玉唬了一跳,抬头看时,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早不觉倒抽了一口凉气”,“宝玉呆了半晌,登时扫了兴,脸上转了色”,“便如孙大圣听见了紧箍儿咒的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一齐皆不自在起来”,“宝玉听了,不觉打了个焦雷一般”。 宝玉既是这样的怕他父亲,可见贾政对宝玉态度可能真的是“恶劣”到了极点。从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

第九回—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 中写到: 这日贾政正在书房中和清客相公们说闲话儿,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去。贾政冷笑道:“你要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经。看仔细站腌臜了我这个地,靠腌臜了我这个门!” 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话 中写到: 由于宝玉引逗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蒋玉涵,惹怒了忠顺王,忠顺王特地遣人来索取。再加上贾环谗言,宝玉害死了金钏儿。 贾政一叠连声:“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绳来!把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到里头去,立刻打死!”,“堵起嘴来,着实打死!”。然后真就把宝玉打的“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

为什么我要说是从表面上看呢?因为如果认真品读《红楼梦》,就会恍然发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贾政扮演的其实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具备中国典型特色的父亲角色。 而这种角色扮演,在小说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展现的毕露无疑。 摘抄部分原文,大家可以先自行感受感受,我为什么要说贾政是一位具备中国典型特色的父亲。

摘抄片段如下: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不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须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称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来。”宝玉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便俗陋不堪了。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畜生!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旧诗,敢在老先生们跟前卖弄!方才任你胡说,也不过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杈出去!”才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巴。”宝玉吓的战兢兢的,半日,只得念道: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贾政听了,摇头道:“更不好。” 虽然贾政一会儿摇头说不好;一会儿又喝声,再命一联;一会儿又斥声,杈出去。但明眼人一看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中,贾政对宝玉“独秀群儒”的表现,其实是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宝玉当然也能理解父亲这种“严面含‘情’带威露”的心情,所以“都学会抢答了”: 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却是何字样好呢?”大家正想,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话,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且题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思。”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便俗陋不堪了。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越发同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畜生!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旧诗,敢在老先生们跟前卖弄!方才任你胡说,也不过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这一回幕中,把中国古代甚至现代社会中,“中式”父亲对儿子惯有的态度—严爱相兼、威宠并重,展现的淋漓尽致。怪不得有人说,只有读懂了贾政,你才能读懂中国的大多数父亲。

事实上,通过这一回目。我们甚至可以偶然感受到“政爸宝儿”,这爷儿俩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以及贾政偶有的“调皮”。 这一回幕中写到:“那宝玉一心只记挂着里边姊妹们,又不见贾政吩咐,只得跟到书房。贾政忽想起来道:“你还不去,看老太太惦记你。难道还逛不足么?”宝玉方退了出来。” 前儿宝玉正着急怎么抽身这帮“泥人”中,溜去和姊妹们玩,后脚贾政就把宝玉“赶”了出去,让宝玉如愿以偿。看似贾政是不耐烦了,但细细品贾政的那句话,简直是不着痕迹地流露了对宝玉的爱。 贾政此时当然知道宝玉处于“站也不是去也不是”的尴尬境地。“忽”字看起来给人的感觉是,贾政好像没把宝玉的存在当回事儿,把宝玉“忽”略了。但实际上,其实是贾政素日知道宝玉的性情,于是借着“老太太惦记你”有意让宝玉去和陪姊妹们玩。这个“忽”字,结合“老太太惦记你”这句话,反而有种唯恐“憋坏”了宝玉的宠爱感。

再说贾政“调皮”是从何而来。依然是这一回幕中写到: 说着,引客行来,至一大桥,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边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贾政因问:“此闸何名?”宝玉道:“此乃沁芳源之正流,即名‘沁芳闸’。”贾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不知道大家读到“偏不”二字时作何感想?我反正是会心地一笑,打心里觉得此时此刻的贾政有了一股“孩子气”。“偏不”二字,完全是在用一种斗嘴的口吻,来写此时贾政宝玉这对父子之间的对话。 通过第十七回这次试才情的父子对话,我们明显看到了一个与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贾政。而脂砚斋在这一回幕中,对贾政的言语批注到:“爱之至,喜之至,故作此语”

那么一向见了父亲便如“焦雷轰顶”的宝玉,试才之后的心情怎么呢?原文也有描述: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说道:“今日亏了老爷喜欢。方才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我们回说老爷喜欢。要不然,老太太叫你进去了,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众人都强。今儿得了彩头,该赏我们了。”宝玉笑道:“每人一吊。”众人道:“谁没见那一吊钱?把这荷包赏了罢。”说着,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这里又不得感叹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通过众小厮的口,说出了贾政“喜欢”的心情。 贾政,连宝玉,自己的亲儿子见到都不敢哼唧半声,在宝玉面前都永远是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何况在这些小厮面前,更是要端好自己的架子。但曹雪芹的笔法就是有如神来,偏偏借助小厮的视角,连小厮都看出贾政今日“喜欢”,不必多说,贾政今日对宝玉的表现肯定是很满意了。

表面上来看,一向严苛的贾政,言行处处都显示出了对宝玉的不满。但通过《红楼梦》全书中对贾政笔墨不多的描写,我依然能体会到身处这样一个角色和地位时,政老爷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了一种对家的担当和对人的爱。 这次重读《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成了我最喜欢的一节,而贾政也成了我喜欢的角色之一。 这是“入红楼”的第一篇日记,后续我将继续围绕贾政这个角色,更新两篇,以便更深入详尽地带领大家重新认识这个角色。 以上 写于2018年5月24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