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宜物 | 萨尔托:艺术与抒情
安德烈· 德·萨尔托笔下晕染的光彩世界朦朦胧胧、似真似假、似实似虚,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却又”欲拒还迎“的抒情艺术,大家可还喜欢?

……晕染光彩世界……
有没有过一些时候,看画看出了感情?看出了心性?
小编特别喜欢线条清晰、轮廓分明、色彩鲜明的绘画,而小编的爱人则喜欢线条圆润、有晕染、对比不甚强烈的绘画,所以我们两个,一个性格棱角分明、一个性格沉稳柔和。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喜欢怎样的绘画呢?有没有觉得你们喜欢的绘画方式似乎是性格的写照呢?
今天带来的是萨尔托笔下晕染的抒情艺术。

安德烈·德·萨尔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后期的画家,他师从于波耶罗·德·柯西莫,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多为抒情叙事,对画作的色彩与明暗关系擅以朦胧的渲染手法处理。
安德烈·德· 萨尔托曾为佛罗伦萨圣赛奥修道院食堂绘制《最后的晚餐》,绘制技艺被认为仅次于达芬奇。有人曾评价他的画作色彩虽艳丽、却缺少拉斐尔的柔美,有米开朗琪罗的气势、却缺少深沉的力度。但是,说实话,有多少画家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齐名呢?
盐野七生曾在《文艺复兴是什么》说过:“如果用山来形容的话,在这里列举的都是站在山顶上的人物,至于站在山腰或是山脚下的创作者只能请各位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了。”在她列举出人物中,有在宗教、政治、绘画、雕刻、建筑、文学、诗歌等领域被称为大家的,其中仅有三位被称作万能人,分别是莱昂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如果其他人站在山顶,那他们一定是站在山尖尖……
所以,萨尔托的绘画虽曾被人如此评价,我们还是要正视他为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毕竟身为文艺复兴盛期后期的大家,他的画作可是经历了重要的转折点——艺术与现实的综合。

画作《关于三位一体的争论》描述的是《圣三位一体》的作者和注释者圣阿格斯提诺,在向一群圣徒解说三位一体的含义与奥妙。
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的中央位置是圣父双手托举着十字架上的圣子耶稣,周围环绕着的紫罗兰色的雷雨云是圣灵的象征,这一“三位一体”的画面描写揭开了下层画面关于“三位一体”奥义的探讨与争论。
画面最左侧身穿绿色斗篷的是圣阿格斯提诺,向左依次是圣洛伦佐、圣彼得·马尔蒂莱、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在两侧蹲下的左侧是圣塞巴斯提阿诺、右侧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圣阿格斯提诺左手向前伸,根据手的指向可判断他在解答着问题、论述着自己的观点;圣洛伦佐身穿红衣,映衬了年轻稚气的脸庞,他一脸懵懂的看向观者,似在与观者进行交流;圣彼得·马尔蒂莱一席灰色斗篷,与他俊逸面容交相辉映,翻开书本的他看向圣阿格斯提诺,似乎是问题的提出者;一旁的圣方济各身穿米黄色衣物,眉头紧锁的他正在思考着什么;露出精致背部的圣塞巴斯提阿诺跪坐着认真聆听这一场论辩,一边抹大拉的玛利亚以古老的维纳斯的蹲坐姿势露出她迷茫的侧颜。画面中的玛利亚形象以画家妻子的形象绘就而成,盘起的发髻、红润的脸颊、修长的脖颈、华美的衣饰、柔嫩的双手无一不散发出她身为女性的魅力。
画面的下半部分以较为鲜明的色彩和紧凑的人物布局与画面上半部分阴翳的天空形成对比,为画面营造庄严与肃穆感;较为模糊的人物形象勾勒与渲染的云彩又为画面增添了一分柔和。
《关于三位一体的争论》虽然属于宗教题材,但是整幅画作在向观者娓娓道来故事的场景,平稳和谐的人物组合、明暗渲染的色彩以及空间的分层安排,兼顾了艺术应有的技艺手法和叙事抒情。


安德烈· 德·萨尔托笔下晕染的光彩世界朦朦胧胧、似真似假、似实似虚,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却又”欲拒还迎“的抒情艺术,大家可还喜欢?
上一期:光影大师:伦勃朗
文/编辑 by 鹣、鲽
图片 by 《伟大的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鹣鲽谩彧(JianDieMan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