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平静
《人类简史》最后一章,不断的追问快乐的本质,追问人类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首先否定快乐是快感,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吃药保持快乐。快感受到大脑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控制。说一个人快乐满分是10分,那么开朗的可能6~10之间分布,稳定在8分左右;而容易抑郁的人可能3~8之间分布,稳定在5分左右。开朗的人做了一点事情就很高兴,易忧郁的人时常感到不满意不容易高兴。抑郁的人跟时常让他快乐的人在一起,使他保持在最高值8分,也会变得开心很多。
然后接着否定快乐是源自于人们赋予的意义。举例对比现代和中世纪人类幸福调查问卷,得出中世界人们可能比现在更快乐。中世纪人觉得死后的世界能得到安详,所以生前所遭受的苦难是值得;底层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君主绅士住着大庄园过得惬意。到了现代,情境得到相对反过来,给人不断的制造身体的安逸和舒适环境,诱惑普罗大众不断的花钱,而社会上层人不断如何投钱得到更多的回报,更忙碌。现代人很多时候为了忙碌而忙碌,为了努力而努力。
如果想要快乐,要么调整自己大脑内各种激素的浓度;要么彻底的欺骗自己,让自己相信这样做有有意义。《人生不必太用力》中作者也书最后一部分也说到了迷信,也没有深度的展开,当时没有得到要领。我们想到有没有第三种方法让我们快乐?
作者由自由主义展开,认为如果你看到一幅画,别人觉得美不美无所谓,你觉得美那就是美。现代盛行的自由主义的观点仍根植于个人赋予快乐的意义,这定义只要自己内心感受好就ok。而作者认为比自由主义更深入的是佛教,认为快乐和痛苦不过是如同灯芯的光无声变化一样,是短暂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第三种方法就是给快乐不赋予意义。内心深处平静无疑是无限接近永恒,哪怕这个过程短暂;这个可以从数学的有关于极限认知帮助理解,数学家认为极限(康德发展出来的概念)可以继续分成是否收敛,还可以比较收敛速度。虽然人的生命短暂,但是情绪平静等于情绪与时间无关;永恒意义不就是时间无关吗?
为了快乐,为了将来更好的享受,人们在媒体和广告的无限循环洗脑环境中,从过去的被迫奴隶生活,主动转变成奴隶,我们看到统治者的高超管理技术,正所谓的“上兵伐谋”。欲望越多,心理承受的质量越大,吸收周围一切可以吸收的;这种极限状态就是黑洞,很多人越来越具备黑洞性质,眼睛里冒着嗜血洪荒只认钱。反过来欲望越少,心理承受的质量越少,一个微小的力量都可以让你前进非常远的距离;极限状态是光,光速是无疑目前最快速度(谣传量子纠缠其速度是光速的几倍,也侧面说明意识感应)。专心致志才能进步的物理意义就在于此吧。
尼采的用舞台来说明悲剧;现代社会中个人行为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组织的支配,通过教育不断的把人改造成适合社会规则的人,这就好比国家社会不断在台前训练,检验教育产品合格,赋予你一个舞台角色,成年后你就得安安心心演好这个安排好的角色,否则被评价为没出息。总有些人不守这个被安排好的规则,要拆这个舞台,破意识被操纵的傀儡生活,想要看被挡住的风景,拓展生命的纬度,只想演自己想演的角色。
虽然自己定义自己的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和不婚,唯有平静给他们这么大的勇气和独立人格。敬你们,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