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
中午正趴在办公桌上小憩,闻得旁边有塑料摩擦的飒飒声,睁眼看见对面同事J默默地递了一杯奶茶过来放在桌上。无缘无故被请喝奶茶,我突然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她因身体不适隔三差五去医院买药,也总是在医生禁食的清单里挑战自己的界线,好在奶茶算是其中一个漏洞,也是她的喜好之物。因初进公司的几次接触,对她的印象不是特别好,有些小聪明,喜欢得理不饶人,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审视它人,等等。轻微社恐的我,与她从最开始的两次针锋相对,到后来互不搭理以求自保,再到后来分享食物和顺路一起下班回家,关系不见得已经成为好伙伴,倒也出乎我的意料在慢慢好转。其实想想,很多时候与人相处时是自己太过焦虑,一方面自己很敏感,另一方面对接收到的信息不能很好的消化,时间积累,量变成质变,沉默慢慢成为习惯的避险方式。
周末下雨,宅在屋子里两天,做了母亲从老家寄来的腊味鸡。去年入冬的时候母亲就打电话问想吃哪些腊味,猪肉自不必讲,我又加了鱼和鸡肉。于是刚过冬至,母亲就风风火火准备起来,猪肉是小姨妈自己家养的吃粮食的猪肉,鱼是邻居从塘里捞起来的各种鱼,而鸡肉则是自家养的吃着谷物长大的土鸡。在些记下这些,看似无肉不欢,其实在自己动手去做,才对手下的食材多了一份尊重和珍惜。记得去年年初的时候,母亲把一窝刚出生才睁开眼睛的小黄鸡仔用纸盒子放在火炉边取暖的时候,弟弟在旁边开玩笑的说,年底它们就会变成一钵美味成为人类的口食了。我有些尴尬,并没有感觉到做为人类进化到食物链的顶端的优势。其实我们也不见得就真的已经到达顶端了,人终有一死,死后被埋于土壤下,又成为了微生物们的食材。终而复始,自然之法,人也不例外。于此,我懂得那些成为我们口中美食的动物植物们的了不起之处,也更加珍惜手里的每一样食材。这一次跟以前一样,把腊鸡用水煮一下去掉烟熏(母亲已经洗过切好成块才寄给我,再煮已经没有黑尘),先用油煸八角、花椒、桂皮、干辣椒,再倒入沥干的鸡肉爆炒入味,倒入适量水煮(腊味肉质偏硬,多煮了一会儿),最后放一点黄酒和大蒜调味。味美之至,当感谢恩赐(不由得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台词来)!
雨天不想出门,还因为城市改造。主干道路为了修有轨电车而封路,一街之隔如今要绕几分钟才能到达。小区里的下水道沿着房屋的墙根依次被翻开,土堆在门口,树被连根挖起,晴天时的尘土飞扬,在下雨天变得一步三滑。一天到晚“突突”声不停了撞击人的耳膜。为了免去麻烦,索性躲在屋里看起小说来。
一套《心理罪》念念好些年,终于趁书店打折买了回来。这类热闹小说的好处是,一目十行体验到节奏的快感。除了《画像》有一些心理层面的推断,《教化场》只剩下犯罪者为心理工作者(由此与心理罪搭上关系?),到了《暗河》甚至看不到心理层面的分析,好在《城市之光》添加了一些足迹方面的分析方法显得不是那么单调。小说中的人物有很多局限性,为了突显主人公的厉害之处,各种设置也有些失衡。为什么一个案子适合引入心理画像的技术,作者有提到,但后续的案子却并没有呼应,故意抹去现场或其它线索,甚至足迹研究也变成了爱情的工具,不得不遗憾其它人的存在都只是为了烘托方木的聪明。好在,这套书已经足够打发雨天的无聊。毕竟,生活并不能像这类小说一样大风大浪十足沧桑,它需要更多耐性和精力去对抗时光的绵长和平淡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