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艺术创造的黑暗原力
在现代都市里生活,生活节奏超乎寻常的快,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做时间超长的工作、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障碍,感觉很少有顺心的时候,焦虑每天都笼罩着我们。
当这种焦虑持久地存在我们内心,就会对我们的生理、心理健康都产生影响,甚至让我们患上疾病。
但是,在创造性行业,以及文学艺术领域,这种焦虑,有时候却像是驱动艺术家的精神燃料。

焦虑的艺术家们
挪威著名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生活充满了焦虑与幻觉。
这位70多年前去世的艺术家创作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嚎叫》,灵感来源于他站在奥斯陆峡湾的边缘时,脑海中陡然浮现的念头。
“太阳西沉——突然间天空变红了,”他写道,“我站在那里,焦躁不安——感到仿佛有无尽的尖叫声穿过自然。”
这幅著名画作被认为象征着现代人的焦虑。蒙克在他的一生中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焦虑。然而,他认为这是他艺术不可缺少的驱动力。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生命中的恐惧是无可避免的,我的疾病也是如此,它们和我无法区分,而它们的毁灭也会毁掉我的艺术。”

蒙克可能是走在极端的才华与痛苦之间的最高调的艺术家之一,但他并非唯一一个。
在天才与疯狂之间摇摆不定的文森特·梵·高,在和他的好友保罗·高更争论过后削掉了自己的耳朵,后来又自杀身亡。


在1888年写给其弟提奥·梵·高的一封信中,他写道:
“我无法准确地描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己时不时会产生可怕的焦虑,显然没有来由,要不然就是感到空虚和疲惫……有的时候我会被阵阵惆怅和令人讨厌的悔恨所包围。”
这些画家的个人奋斗在如今的通俗文化中仍能引发共鸣,并随之产生了一种观念,即艺术家更容易受到一系列精神疾病影响,包括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表明这种传统假设是有价值的。疯狂很可能就潜伏在创造力之中。
在焦虑中酿造艺术
【神圣的狂躁】
很多艺术家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时期——想法与表达的冲动会在一种还未形成的创造力中酝酿。
这段时间可能非常困难且令人沮丧,但最终所浮现出的成果也会让人兴奋又陶醉。
15世纪的哲学家马西里奥·斐齐诺(Marsilio Ficino)将亚里士多德的“惆怅”等同于柏拉图的“神圣的狂躁”(Divine mania)。
有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惆怅是创作者的静止状态,是一种忧郁的悲伤。焦虑的情绪往往是绝妙的创意迸发出来之前的一种先兆。
“神圣的狂躁”指的是创作者在经历创作中的痛苦时,所处的一种兴奋状态,弗吉尼亚·伍尔夫称这是一种“白热化”状态。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经常会在一段漫长而又消沉的时期之后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的时期写作,他的传记作者将其描述为“实践他自己的想法”。

由于创作者通过创作行为来定义自己,酝酿期的长时间无作为会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认知不协调,继而心生焦虑。
也就是说,这些人会觉得,他们所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一致。
【创造力的黑暗面】
数十年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对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其中潜在的关联着迷。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就曾对文学与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进行了考察。
研究发现,创造性人才有着异常高比例的情绪障碍。
诸如查尔斯·狄更斯、田纳西·威廉斯、和尤金·奥尼尔似乎都患有临床抑郁症。
恩涅斯特·海明威、列夫·托尔斯泰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是如此。
西尔维娅·普拉斯则趁她的两个孩子睡着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此,有批评者正确地指出了研究不合理的地方——研究只集中于非常特殊的高成就人士群体,且只是将一些轶事作为下结论的依据。
日后的研究便扩大了考察网络。Simon Kyaga带领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借助精神病患者登记处,他们追踪了近120万瑞典人及其亲属。
患者均患上了各种病症,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叫多动症),到焦虑综合症。
他们发现,从事创意领域工作的人,包括舞蹈家、摄影师和作家,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8%。
作家患病的可能性更是高达12%,而自杀的可能性则比普通人群高出近50%。
他们还发现创作行业的人更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狂躁型忧郁症(又称双相障碍)、厌食症和孤独症。


这些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对人们家庭的研究表明,可能存在一种遗传特质,能同时赋予人以创造力与精神疾病。
有些人可能会遗传既培养了创造力,又没有精神疾病隐患的特质。而另一些人受遗传影响反而会加剧焦虑、抑郁和幻觉。
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儿子就患有精神分裂症,詹姆斯·乔伊斯的女儿同样如此。

显然,有些艺术作品源自苦难,有些人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而饱受折磨,但这不意味着精神失常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就是必要的,也并非所有创造性人才都有承担患精神病的风险。
心理学家们已经在精神疾病与创造力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但到目前为止他们依然在试图拼凑出其构成机制。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神经科学家Andreas Fink和他的同事们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对创造性人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大脑进行了比较。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轻度表现,患者可能会有奇怪的想法(如对外星人的信仰)或行为(如穿不合适的衣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他们没有妄想,也没有脱离现实。
研究结果显示,创造性人才和那些具有高度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的大脑会接收更多信息,并且无法忽略无关的细节,因为他们的大脑不允许他们对信息进行过滤。

美国心理学家、《科学美国人》撰稿人Scott Barry Kaufman对此这样总结:
“看来创造性认知的关键是打开思维水闸,尽可能让更多的信息涌入大脑。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有时最奇怪的组合会转变为最棒也是最富有成效的创意。”
【焦虑的积极效应】
相关资料显示,许多创意工作者都承认焦虑推动了他们的创作过程。就好像他们在创作出艺术品之前先经历了创造性劳动。
这个过程可能会充满痛苦与折磨,但最终都会带来快乐。
有些人很幸运,他们不会患上精神疾病或者临床抑郁症,但仍不能避开消沉期,甚至会有些许强迫症的迹象。
例如,有人在卡片或信笺上书写文字时出错了,他们会直接撕掉然后再拿一张新的;倘若一张完成度极高的画作中出现了某个小小的错误,他们也会选择重新画上一张,可能还会很高兴地将画作的主要部分直接擦除,反复修改直到正确无误。
【灵感碰撞】
正如Scott Barry Kaufman所说的那样,有时创造性认知的关键在于打开思维上的水闸。
广泛阅读并从各个源头寻求灵感可能会引起创意、灵感、观念与新方法的激烈碰撞,但同时也会带来疲惫与困惑。
比如说,如果你是个艺术家,你可能既喜欢极简主义与极简主义艺术家,你会觉得那种干净明晰的设计感棒极了。

但在另一些时候,你又会更喜欢那些肆意奔放、粗糙的线条与疯狂的色彩所形成的混沌感。

你会想:天哪,我要怎么把这两种口味在我自己的作品里调和一致?
是创造过程中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其他艺术家及作品的敬佩,以及不停的实验与实践中产生的焦虑,把所有的东西调和在一起。
在消化了所有这些创造途径之后,最终想法便会在创造者脑海中浮现,而代价则是坚忍与时间。
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 S. Eliot)曾说过:
“焦虑是创造力的根基。”
对于创作的某种焦虑似乎促进了我们在艺术造诣上的成长。这个过程也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种焦虑与不安会带给我们什么。
有时候只是看起来有必要产生这种情绪,否则我们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过于怠惰。
直觉也告诉我们,如果手中的创作看起来很容易,那结果也多半不会令人满意。
【何以解忧】
幸运的是,今日我们有药物能缓解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少受其影响,但仍然可以体验到创造力的孕育过程并创作出伟大的艺术。
如果文森特·梵·高当初能够使用百忧解(学名盐酸氟西汀,一种口服抗抑郁药),他还能画出自己独有的那种风格吗?

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再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了。
有些艺术家如果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让人舒适的水平,他们的风格就会开始趋于保守,不敢再作出新的尝试。
他们会开始拒绝走出心理舒适区,从而否定自己更深层次的个人表达。
如果想继续在艺术道路上进行探索,那就只能适应焦虑,不要再故步自封,将自己投入到无尽的创造力的激流中,把视野拓展得更加宽广,敢于研究并尝试驾驭其他风格与方法,接受意想不到的变化。
焦虑与创意及应对焦虑的方法(用处不大)
西方有句谚语叫“每朵乌云都有银边”(Each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意指任何困境中都隐藏着希望,但相对的,每条银边也都必不可少的附有一抹灰色。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事物是绝对好或坏的,所以很大程度上,“事物是怎样的”即“我们对其所抱有的理解与看法”——你认为杯子里的水究竟是“还剩一半”还是“只剩一半”?
感恩至死乐队(The Grateful Dead)的主唱之一杰瑞·加西亚(Jerry Garcia)曾这么说过,音乐是“可以从疯狂与焦虑发作间逃离的某种东西”。
他的话包含了一种更为宏观的命题:内心冲突,这是许多艺术家在完成他们的作品前都要面对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焦虑发作的契机。

焦虑症患者都有着高水平的创造性智慧,这不等同于任何类型的学术优势,而是一种影响创造力、情绪敏感、癖好以及创作能量和驱动力的肉体与精神上的独特属性。
纵观历史,巴勃罗·毕加索、文森特·梵·高、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艾略特·史密斯等等,痛苦看起来似乎是创造力繁盛的先决条件,但他们依然总能找到一种方法把焦虑(无论是社交性焦虑还是更广泛的焦虑)转化成美好的东西。
这是因为,有些艺术家能够将这种焦虑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创造性收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真正的创造力不可能没有焦虑”,这种信念正是来自于“真正的创造力源自表达”,而且最温馨、最扣人心弦的表达方式通常在经历困难之后才会显露它的模样。

这里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将自己的焦虑转化为创造力。
1.尽你所能让自己保持舒适。
如果你常常感到焦虑,就在没有旁人的情况尽可能给予自己保持百分百的舒适度吧。
如果你不热衷于社交聚会,就尽量不要在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呆着。
社交焦虑症也并不总是意味着感到不舒服,事实上,只要你对自己内心的想法坦诚相待,就能够成为一个“舒服的”焦虑症患者。

焦虑能制造灵感,但创造力在舒适中才能蓬勃发展——这也正是那些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办公环境非常方便舒适而又人性化的原因。不过如果你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地下室里会感到更舒适,那也可以理解。
2.拥抱你自己的故事,不要害怕说出来。
很多人不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是因为他们羞于说起,还会憋在心里——那样只会变得更糟。
把焦虑转化为创造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表达自己,无论用何种方式去表达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你不擅社交,就把自己的故事当玩笑来说好了。

拥抱你的故事,无所谓它是什么样的,如果其中有某种原因让你感到焦虑,那么就好好正视它,看看自己对此真实感觉如何。
另外,也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当作一件坏事,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因为它本就是你的一部分。
3.不要逃避自己的焦虑情绪,而要正确引导它。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因焦虑而逃避,因为焦虑如同影子,你永远也无法挣脱。对于很多人来说,焦虑都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最好慢慢熟悉它。
当你感到在人生中取得新的进展时,不要把焦虑视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是要随时为自己做好准备,学习如何击败它。
无论你在处理什么事情,亦或是你的焦虑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你总是能够克服它的,只需要你能够找出什么东西适合自己。
当你感到焦虑包围自己时,阅读书籍能很有效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写作也能够帮助你改变想法。
你会发现什么才是对你真正有用的,并且能够顺利得到它。
一天临近结束时,生活就成为最好的经验。
那些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往经历的人,才能够坦然面对自身与现实。
参考网站 http://edition.cnn.com/2014/01/22/world/the-dark-side-of-creativity-vincent-van-gogh/index.html https://artplusmarketing.com/why-anxiety-is-the-handmaiden-of-creativity-5a3e8c6e1a96 https://thomascotterill.wordpress.com/2012/08/22/creativity-can-cause-anxiety/ https://www.elitedaily.com/life/culture/anxiety-key-to-your-creativity/1057999
(编辑助理:晨觅)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


《班门》MOOK豆瓣条目
2017年
《班门·线》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68396/
《班门·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91921/
《班门·方》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98160/
2016年
《班门04:石之形》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28962/
《班门03:铁之温》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71472/
《班门02:砼之色》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77985/
《班门01:木之纹》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