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经常联系的默契。
当过客就好。

自 由 设 计 | 流 浪 主 义| 小 众 视 野
- 2018.05.20 Vol.27 -
Chapter 1.
Into the Wild
- 最近看了部电影,叫《Into the Wild》,由真实事件改编。 光听名字,就觉得应该不少旅行者看过。这是十一年前的电影了,当时的我也只是刚上高中,当时的世界也没有太多所谓的流浪式生活。 特别喜欢里面这段话,
You are wrong if you think that the joy of life comes principally from human relationships. God placed it all around us. It's in everything.
意思大概是,如果认为快乐的生活主要源于人和人的关系那就错了,事实上它可以无处不在。相比起译成中文,会更喜欢英文原版的表达。 但怎么说,对于这部电影的台词和画面,少不了共鸣感。虽然自己不是都经历过片中角色的事,但能感同身受。因为人物故事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感压过一切精雕细琢的人设和情节翻转。

更何况,快乐又不是奢侈品,很多小事件都能收集到这股正能量。 就好比, 等车总会碰巧的来一辆末班车,即使再晚起床还是可以吃到热乎的早餐,下雨时耳机的音乐正好可以盖过雨滴的声音,闹钟响的时候我正好自然醒。 这样的小确幸也是快乐的。

Chapter 2.
过客的默契
- 昨晚的二十一点五十二分,收到一条信息。 “如果有一天我要去旅行,可以去找你吗。” 类似的话,不止一个人说过,对于回应这样的问题有点失去耐心,或者说已经开始麻木无感。有人喜欢结伴而行,有人渴望独处,而我是后者。喜欢一个人到处逛,一个人想去哪就去哪。

在路上,大多本来就是过客。有些人只适合遇见不适合久伴,就像有些风景只能喜欢不能收藏一样道理的。 最好的状态就是,你我保持不再经常联系的默契。

《Into the Wild》也有相似情景,Chris在搭车时认识了嬉皮士Rainey和Jane,相处一段时间后,Chris选择不辞而别,没有留任何的联系方式。直至后来,又在Salton Sea附近的荒漠不期而遇,这样的惊喜感比设定好的遇见要愉悦不止一百倍。 其实既然选择了这样生活,也应该明白人和人之间的离别和相遇单凭默契已足够。

Chapter 3.
适可而止的交集
- 还没来西藏前,在格尔木的青年旅舍遇到一位六十八岁的大叔。 他也一样,很喜欢一个人到处走,享受一个人旅行的状态,国内外独自走过不少地方。六十八岁的年纪,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家闲坐,或者出门打牌下棋,过着把自己绑定在小小生活圈的退休日子。还好他不是,不然就遇不上这么有共同语言的他了。

所以吧, 如果想去走走,那就去。 如果想一个人,那就一个人。 不需要限定,成全自己所要的。

后来我离开格尔木,也没有太多的道别话语,毕竟大家心里早就默认了都是彼此的过客。 旅行久了以后会发现,道别跟呼吸喝水是同样简单的事。默契的转身,默契的不告而别,默契的互相疏远。如果不擅长告别那就不要告别,不必去在意仪式感,转身直接走掉就好。 要知道,孤单和孤独从来不是贬义词。一个人,加上适可而止的交集,也可以很有趣。


• 往 期 推 荐 • | 去荒野散步。 | 像经历了一段重度失语期。
| 如果你也在青旅。
| 我是过客,不是摄影师,但我帮这对苏联后裔老夫妻拍了44周年结婚纪念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