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还好有小号,感谢豆瓣。
lofter 的账号被要求提供手机号了,发文数停留在了222这样一个尴尬的数字,连对之前写的东西的修改都不能进行了。lofter还是一个相对小众且封闭的平台,发在那里还是有点私心,希望有人有天可能看到,愿意和我说一些话。豆瓣小号也差不多,漫游在世界的角落,不会有人看到的啦。
最近的事情有两件吧。
可以说是出事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试图了解他们。我觉得这样的粉丝心理很有趣,按照微博上某个“校友”粉的说法应该是试图补充心中的loss。今后不会再出现了,那么就去各处寻找他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尽管我一直试图从旁观者的客观角度来解释自己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但是我也是追星的那个主体,真真切切感到悲伤和遗憾的那个人也是我。我当初为什么会喜欢上这个节目,大概确实是童年梦想得以实现。我记得当时看过鲁滨逊和凡尔纳的各种小说,曾经不止一次地试图画出自己的荒岛建设计划,或者房间设计计划等等。即使到现在,我也是喜欢各种工具和各式制作视频,之前接到传单或者看到宣传图,只要有房间的平面图一定会仔仔细细研究,可能我还是想做点什么的。他们的节目差不多是我梦想的补完计划,虽然也是过于理想化的事情,但是有人帮你做着梦真的特别棒。现在开始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演唱会,感觉每句歌词都和这件事情异常契合,因此数度哭泣。假想的情感爆发也是爆发,虚伪的精神寄托也是寄托,他们自己也说过了在电视上都是繁花似锦的场面,背后的琐碎繁复的事情还有多少,漂亮话和漂亮的打扮之后又是什么样的心情无法体会。作为粉丝,真情实感更贴近于一厢情愿,但是依旧喜欢那个被他们精心塑造起来的团体形象。站在制作者的角度,果然就无法好好欣赏了。
摇滚小白希望也能进入那个世界啦。
还有一件事情是某个亲近的人去世了,算是成年之后第一次吧。
回想我曾经经历过的死别。小学四年级失去了四代同堂的长辈,那一年我的身体也非常不好。第一次见证的死亡,我并没有多少真切的感受,反而是在长辈一次次谈及的时候加深了印象。记得的是那个房间里漆得洁白的桌子,单人床和椅子,脑中似乎还残留有一点点声音,已经非常不真切了。最后一次请医生到家里来的时候,是试图用器械把堵住气管的痰吸出来,最后的晚上,爷爷看着瞳孔告诉我们已经结束了。住的院子里年轻人渐渐搬走,剩下来的都是已经老去的老住户。我小的时候,暑假里常常有奶奶们在院门口打一下午麻将,那儿有凉风,阴凉潮湿,是避暑的好去处。但是初中的时候,那里多次架设起简易的灵堂,在巷口的牌局也渐渐少见了。上高中之后很少回家,邻居的奶奶也去世了,奶奶曾经对我特别温柔,常常分一些食物给我们,也包容照顾胡闹的我们一家。后来我们也搬走了,对那个院子的记忆也渐渐淡了。这次是妹妹家的奶奶,今年春节我还见过一面,她还很健康地在陪床(记不清躺在病床上的究竟是谁了,也可能是她,但是当时气息非常好),拉着我的手说了好一会儿话,请我吃很辣的姜糖,为我剥了一小块柚子。本周五突然听闻住院,说是天气太热还下地干活,突发心肌梗塞,没有撑到第二天就去世了。此前或是久病,或是正常衰老,这样突然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发生,现在说生死无情就冷漠到恶心了。
我前些年也会想到这件事情,我碰到了应该怎么办。虽然现在指责余秋雨是政治正确,但是我还是记得他的自传里面曾经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说到能够主持一场葬礼才算是真正的长大了。此前我关于死亡的考虑,并没有将我自己放在这样的仪式中考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面对长久失去的勇气。下一次需要面对的死亡,可能就是与我有很多回忆的人了。但是,心情是没有办法模拟的。我也没有想到自己面对偶像的淡出会这么遗憾,面对亲近的人的死亡必然更难预测。成长才能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吧。各种各样的心情,好好记录下来吧。
以上。
希望下周和之后顺利,希望可以好好见到相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