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过最接地气的文言文人物传记
原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传》) 这大概是我读到的文言文传记中最人性,最真实的一篇文章。文言文中有太多的人都活在圣人的层面,大概只有曾公是个例外吧。他为政有能声,每到一地他总能造福一方百姓,史官却这样评价他: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对呀,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啊!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淡泊名利,不问世俗吧?即使是李白,虽然高喊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但我也分明读到了几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 曾公亮在他没退休前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了工作,虽然世人讥讽他,苏轼批评他,但我却也十分理解他。让自己的家人过上优质的生活不也是工作的意义吗?何况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但是文中又有这样一个插曲,曾公亮为了给儿子安排工作,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表面上奉承王安石。我想这大概也是苏轼和世人鄙夷他的原因,就是你我,也很有可能唾弃他这种阿谀奉承的不正之风,但是环顾你我的周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能说人家就是错的吗?只是不同的处世态度而已,我们还是应当平常心看待,不应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 谈及喜欢曾公亮的原因,我想在很多情况下,总是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要求自己做一个烂好人,而从来没有放肆地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以至于现在都分不清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过一篇网红文章《太懂事的女孩没人爱》,觉得很有道理,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能不能对自己好一点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073篇内容 · 29.3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297篇内容 · 62.1万次浏览
- 分享你夏天珍藏的一抹绿194篇内容 · 6.0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440篇内容 · 26.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13.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108篇内容 · 454.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29篇内容 · 123.6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79.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