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此处是妆台,不可有悲哀
年初从北京回来就想写一篇双城记,业已记录同样的四年生活。
去年单位来了位咱学校对面的石油大学的MM,前些日子坐校车上班途中一起聊起昌平的日子,诸多感受,北京VS广州,每每心中起了比较,总是觉得远的甚好,近的因为在身边却变得世俗了。。
今冬因急事回北京,在去的高铁上诸多期待,忐忑不安,古人说的好,近乡情怯,四年前离开时匆匆一别,像离学校最近的十三陵总觉得有大把机会去,最后却未去,对于北京这个离家第一次久居的地方,因为有着最青春的岁月,便成了第二故乡。。
这次的回归,站在最喜欢的地安门什刹海边,因奥运很多地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边的小食店被整齐的灰墙仿古建筑代替,不再那么热闹拥挤,荷花市场变成了仿古酒肆一条街,想着去邮局寄给朋友明信片,与他们分享我最爱北京的景色,邮局却很早下班了。。变得正规的北京,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久违了四年的标准普通话在那边不停的嘴绊,最后都觉得要大舌头了,站在巨宽阔的大街上,人变得渺小的可怜,对这个大的毫无边界的城市变得陌生而无可适从,进而越发的想念广州拥挤的人群,狭小的马路,不标准的普通话,干净的食肆,如此看来真是所谓的相见不如怀念。。。
想起初到广州,看到高架桥城中飞跃,城中村积聚而局,着实被吓了一大跳,感觉到处都不安全,看惯了北京的大,看到广州的细高如此的不习惯,周围的人说的话跟外语没啥区别。到了广州,不会粤语,觉得自己就是个局外人,与世绝缘。待得久了才发现,广州这个已经似乎边缘化的城市有着独特的包容性。
在广州,无论钱多钱少,你都活的不是那么的压抑。吃在广州,名不虚传。在这里,习惯了饮汤,清淡,而且学会了自己做饭。在大街上,所有人的穿戴都很随意,无论身份地位,都可以不必西装革履,没有人会“以貌取人”。舒适,是这个城市的主基调。广州的地铁,是我所见过的国内最宽敞最洁净最温馨的地铁。它独特的两重拐角避免了冷气的外泄,符合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并且无论下多大的雨,地铁都不必担心会有雨水渗入。如果你在公共交通上看到有人让座给老人、孩子,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例,这种场景在广州的地铁上随时随刻在发生。
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很淡定,但是又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同事说,马后炮,南方报业、网易、城中村等也只能在广州生存下去,就像城中村,要搁在上海、北京,估计早就变成了大大的圈,中间一醒目的大字:拆!!!
因为这个城市很自由,随手翻翻报纸,看看电视,进本地网页,政府出台的政策,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对这个政策进行评论,好的、坏的都有,大家很自由的评论,政府也能听取各方的声音,对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如同BRT的出现,有人说公车速度明显有了提升,而且快速便利了很多,没过几天,公车师傅说BRT的设计有缺陷,逼迫他们违章。
久居广州,渐渐习惯了这里的世俗,市井。。。。。
因为此地是妆台
不可有悲哀
贴图两张,此次北京的图因胶片未洗出,先发广州的图吧,借用豆瓣广州影像小组的拿着相机小盆友的广州图。。拍出了我觉得最真实的广州。。。
去年单位来了位咱学校对面的石油大学的MM,前些日子坐校车上班途中一起聊起昌平的日子,诸多感受,北京VS广州,每每心中起了比较,总是觉得远的甚好,近的因为在身边却变得世俗了。。
今冬因急事回北京,在去的高铁上诸多期待,忐忑不安,古人说的好,近乡情怯,四年前离开时匆匆一别,像离学校最近的十三陵总觉得有大把机会去,最后却未去,对于北京这个离家第一次久居的地方,因为有着最青春的岁月,便成了第二故乡。。
这次的回归,站在最喜欢的地安门什刹海边,因奥运很多地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边的小食店被整齐的灰墙仿古建筑代替,不再那么热闹拥挤,荷花市场变成了仿古酒肆一条街,想着去邮局寄给朋友明信片,与他们分享我最爱北京的景色,邮局却很早下班了。。变得正规的北京,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久违了四年的标准普通话在那边不停的嘴绊,最后都觉得要大舌头了,站在巨宽阔的大街上,人变得渺小的可怜,对这个大的毫无边界的城市变得陌生而无可适从,进而越发的想念广州拥挤的人群,狭小的马路,不标准的普通话,干净的食肆,如此看来真是所谓的相见不如怀念。。。
想起初到广州,看到高架桥城中飞跃,城中村积聚而局,着实被吓了一大跳,感觉到处都不安全,看惯了北京的大,看到广州的细高如此的不习惯,周围的人说的话跟外语没啥区别。到了广州,不会粤语,觉得自己就是个局外人,与世绝缘。待得久了才发现,广州这个已经似乎边缘化的城市有着独特的包容性。
在广州,无论钱多钱少,你都活的不是那么的压抑。吃在广州,名不虚传。在这里,习惯了饮汤,清淡,而且学会了自己做饭。在大街上,所有人的穿戴都很随意,无论身份地位,都可以不必西装革履,没有人会“以貌取人”。舒适,是这个城市的主基调。广州的地铁,是我所见过的国内最宽敞最洁净最温馨的地铁。它独特的两重拐角避免了冷气的外泄,符合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并且无论下多大的雨,地铁都不必担心会有雨水渗入。如果你在公共交通上看到有人让座给老人、孩子,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例,这种场景在广州的地铁上随时随刻在发生。
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很淡定,但是又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同事说,马后炮,南方报业、网易、城中村等也只能在广州生存下去,就像城中村,要搁在上海、北京,估计早就变成了大大的圈,中间一醒目的大字:拆!!!
因为这个城市很自由,随手翻翻报纸,看看电视,进本地网页,政府出台的政策,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对这个政策进行评论,好的、坏的都有,大家很自由的评论,政府也能听取各方的声音,对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如同BRT的出现,有人说公车速度明显有了提升,而且快速便利了很多,没过几天,公车师傅说BRT的设计有缺陷,逼迫他们违章。
久居广州,渐渐习惯了这里的世俗,市井。。。。。
因为此地是妆台
不可有悲哀
贴图两张,此次北京的图因胶片未洗出,先发广州的图吧,借用豆瓣广州影像小组的拿着相机小盆友的广州图。。拍出了我觉得最真实的广州。。。
![]() |
看到这张照片总让我想起张爱玲的一篇散文说的是在上海的午后阳光下,家家户户阳台上晒着被子,有 |
![]() |
饮早茶是广州的特色,西关人家的早茶尤其的有名。。。这里经常是一家人再忙也要周末围坐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