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有些什么娱乐节目?
查看话题 >古人比我们会玩?——记一场400多年前的音乐节
又是一年草莓季,前段时间闺蜜说,又到草莓音乐节了,我说都浪不起来了哈哈。两个人聊起我们第一次去草莓时的情景,应该是第二届草莓,那叫一个青春飞扬啊,跟着乐队又唱又跳,草地上全都是时髦的文艺小青年。那会儿还住通州,看完都快十点了,出运河公园我们沿着河边走了好久,我说一路上都是漂亮姑娘和帅小伙,闺蜜说那会儿我们也是漂亮姑娘,哈哈哈。

图为明代《南中繁会图》里昆曲演出的场景。
今天聊一聊古人的音乐节,400多年前苏州的虎丘音乐节。袁宏道作《虎丘记》记录了这场盛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时袁宏道任吴县县令,两年辞官后第七次游虎丘,作《虎丘记》,距今已有421年了。这篇中学的散文,我以前一直以为就是个普通的类似大型庙会的赛歌会,具体不知道明朝人那会儿唱什么歌,前两天才知道那时候人们唱的都是昆曲。昆曲在那时大约是最流行的艺术了,兼能满足人们对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两种需求,明代是昆曲最繁盛时期,大量剧作家创作出数不胜数优秀的剧本,《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玉簪记》《红拂记》《鲛绡记》《西厢记》《杀狗记》《琵琶记》《拜月亭记》《西楼记》还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等几百部,每天相约出门看戏就是古人的娱乐项目了,赶上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家宴,打醮,都可以一连演好几天,等于追剧了,还是集体一块追。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昆曲主宰了中华民族集体审美长达两百年之久,现在音乐节上摇滚、民谣、电子各种类型音乐都有,我很好奇几百年前的人们尽歌这种清丽婉转一唱三叹的昆腔是怎样一种景象。
虎丘音乐节是在中秋节这一天,袁宏道这样写“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这简直比现在音乐节还火爆啊,现在虽说音乐节的日流量有几万人,按照明代苏州的总人口比例,对比一下今天帝都总人口和去音乐节的人数比例,肯定比现在声势浩大。而且现在主要都是年轻人,远不至于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当时是衣冠士女,下迨蔀屋,从上层的士大夫和女子到平民百姓,没有不打扮的漂漂亮亮穿上华丽的衣服,层层叠叠地铺好席子,摆好美酒,拉开音乐节帷幕,简直比现在的年轻人还会享受。我们几次去音乐节都只一张防潮垫,一包吃的,哪还有什么美酒佳肴。接着镜头拉远,远眺这场赛歌会,“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千人石到山门到底多大距离,不知道,不过能有桎比如鳞,檀板像小山一样堆积的效果,那可相当壮观了,这么多檀板还说明几乎是人人能歌个个能执板。“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那会儿参加唱的就上千人,看的人就更多了,这是全民K歌的节奏啊。
明代张岱曾记自己家班在水上楼船演出的盛况:“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风偪之几覆。以木排为戙索缆数千条,网网如织,风不能撼。少顷风定,完剧而散。”飓风大浪怕什么,以数千条木排索起,网网如织,风不能撼,真是什么都不能阻挡人们看戏的欲望。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音乐节一开始,有成百上千人在唱,刚上来大家都比较嗨,不论好坏人人都开了嗓子唱两句。“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安排好以后,所唱曲子试高下,或雅或俗,好坏自然就分出来了。不一会儿摇手顿足和着身段唱的,不过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古人就是有情调,开个歌会要在中秋之夜,月光如练,一边赏月一边听曲,雅得紧。所有唱得一般的人都没了动静,跟着曲子唱得不过三四个人。“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乐器也简单,一支萧,一寸管,一个人打着檀板慢慢地唱着,萧管和人声合再一起,清澈又嘹亮,让听者销魂。
《红楼梦》中贾母会听戏,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先是听了外面班子的《八义》说闹得头疼,(八义记是赵氏孤儿的故事),叫芳官唱一出《寻梦》,说“只用箫和笙笛,余者一概不用。”这是老太太的高雅之处。昆曲的配乐分文武场,文场以笛子为主,武场加锣鼓制造气氛。张军的《山桃红》听过一版,“则为你如花美眷”清唱,无任何乐器,只有低低的流水声,等下一句“似水流年”的“似”字一出口就伴着幽咽的笛声,接着“水流年”笛子随着唱腔的低沉浮起变换高低、强弱、虚实、轻重缓急,嗓音和笛音全部都配着走,像呼吸一样自然到感觉这笛子同人声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嗓子里发出的,这段笛子简直配得太好了。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等到夜深时刻,月影西斜,连箫板都不用了,一人登场,四下里全都屏息而坐,只听歌者声音像发丝一样细却能够响彻云霄,每唱一个字几乎用尽一刻,动情之处飞鸟都为之徘徊,壮士不禁落泪。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能动情的还是人声,牡丹亭【步步娇】中迤逗的彩云偏中的云字拖腔婉转悠扬,思凡中小尼姑年方二八那“二八”两个字竟有二十多拍,也算得上每度一字几近一刻了吧;《牧羊记·望乡》中的【江儿水】悲怆哀伤,“满门儿女遭行宪,望巴巴有眼无由见”“这离愁怎放宽,若要我折节延年,我拚一命死在眼前!”人的感情是能共通的吧,比如四百多年前那个在戏台下听江儿水落泪的人未必跟我现在流下的眼泪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