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文化品位
十八世纪中期,西方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蓬勃开展,而在中国,正值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抹余晖——“乾隆盛世”。自1735年登上皇位,乾隆皇帝文治武功,恩威并重,在位期间,大清帝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内平叛、对外征讨屡战屡胜,堪称满清王权的鼎盛时期。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在正史中的庙号是“清高宗”,谥号“纯皇帝”,“乾隆”是他的年号。弘历25岁登基,89岁去世,因为他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虽然长寿,然出于对康熙的尊敬,皇帝做到第六十年的时候禅让给太子颙琰——便是日后的嘉庆帝,而乾隆仍以太上皇的身份继续独揽大权四年,所以他实际是中国历史上掌握皇权最久的皇帝。乾隆一生的功绩不仅体现在治国安邦、开疆辟土,由于自幼接受满汉两种文化熏陶,又受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艺术鉴赏水平的影响,他的文化品位也位居历代帝王前茅。

皇爷爷的礼物
公元1722年3月,康熙下了一道旨意,着雍亲王胤祯将11岁的弘历送到圆明园亲自调教。入宫当晚,康熙送给孙子一件“葫芦套字笔筒”作为见面礼,乾隆自此打下珍爱文玩的底子。“葫芦套字笔筒”是在葫芦刚结果时,用事先雕好的模具将它罩住,让葫芦长成四方笔筒形状。因为成功与否全凭自然之力,非人工所能左右,成功率极低,大约每一千个模具也长不出一个完美笔筒葫芦,故而极为难得。这件葫芦笔筒呈正方形,直壁深腹,筒底浅凹,内壁髹饰黑漆,外壁四面各有方栏模字,自右向左依序读作:“上古结绳,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右成公绥句。”底部双行楷款“康熙赏玩”。1758年夏天,乾隆睹物思人,特意差人配置紫檀木盒,并作诗一首,连同记叙笔筒来历的的诗序一起刻在木盒上,诗曰:“苦叶甘瓤祇佐飧,纵然为器乃壶樽。岂知贮笔成清供,徒忆含饴拜圣恩。巧是鸿钧能造物,训垂燕翼见铭言。。错综不易穷理境,经纬何曾达治源。顿觉廿年成梦幻,那望十载伴朝昏。犹然我也如相待,惭愧休为刮目论。”这一年,乾隆已是49岁的中年人。

同年冬天,乾隆皇帝在太液池出席“冰嬉”大典,兴致高涨的乾隆特作《冰嬉赋》,又命御用画家沈源绘制《冰嬉图》,将自己的长赋题在画头,这便是著名的《画御制冰嬉图赋》。画面右下部一群大臣和带刀侍卫拱卫的明黄色轿式冰床,就是乾隆的銮驾。乾隆爱写诗作赋,更爱题诗留名,姑且不去评论他的文笔优劣,单看他在位期间竟然写了43000余首诗,整部《全唐诗》也不过收录48000首,不知甩下李白、杜甫几十条街!即使其中有一部分为朝臣代笔,也足以证明他是个文采斐然的皇帝。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经常沾沾自喜,并自命“十全老人”,还为此特作《十全记》一篇,命造办处工匠堑刻在碧玉板上。乾隆耗时最久的书法作品为《御笔诗经图》,从乾隆四年开始至乾隆十年止,前后花了六年时间书写诗经305首,然后命画工为每首诗配上图画,装订成30巨册,纳入“三希堂”收藏。

乾隆保存手迹的方式不止如此,他还格外钟情在前人墨宝上题跋,很多传世的名人法书、大家画卷,都被他“题”的面目皆非,如位列“三希堂”藏品之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原帖只有寥寥二十几字,乾隆却采用延长裱褙、粘连拼凑的方法,将自己七十多段、数千字的题跋与原帖结为一体,做成14折的册页,不仅在册首题写“神乎技矣”大字,还不忘在页内钤上“三希堂”、“石渠宝笈”、“古稀天子”、“ 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等数十枚印章,简直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乾隆题写或者说损毁最严重的名画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他非常喜爱这幅山水,甚至出外巡幸也带在身边,每次观赏都会在上面题字,画面上所有空白都被他写满了诗文题跋,前后共有五十六则,没有白地,就在黄公望画好的“山”上写,以致后人看不出原画风骨。乾隆六十年,皇帝终于感觉题够了,或者实在找不到落笔的地方,于是在前卷压缝处万般无奈的写了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皇帝的玩具箱
乾隆有一百多个类似儿童玩具箱的高档储宝盒,要么使用紫檀、花梨、酸枝等上等红木精心雕琢,要么通过剔漆、螺钿、戗金、嵌宝等工艺做成。小的可存七八件珍宝,大的能放上百件,最大的一个可摆放三百多件——从“会玩”的角度说,乾隆是古往今来最大的文物玩家。以“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为例,我们见识一下乾隆的“玩意儿”——这个长30.5cm、宽30.3cm、高16.5cm的精巧方盒,竟然容纳了47件珍玩:首先是各种玉器,有战国时期的谷纹壁、扭丝玉环、战国玉虎、良渚文化玉龙、玉碗、玉盒、玉璜、玉锛、玉瓶、金代秋水款玉饰、玉石镇纸、玉芴板等等;然后是瓷器,有霁蓝釉瓷碟、哥窑小瓶、玉壶春瓶、金釉茶杯等;另有木盖玉壶,鎏金小罐,古铜器,书画卷,御书宣和宫词,英国进贡的“嵌钟镀金方盒”以及来自日本的金色“莳绘漆匣”。乾隆的每一个“玩具箱”都设计巧妙、极具趣味,造办处的工匠按照乾隆的藏品精确计算体积,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参差错落的储物格,那些大小不同的珍玩,放进去后必须严丝合缝,不留一丝空隙,从外面看,不过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普通盒子,打开后里面却藏着缤纷乾坤。乾隆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玩具箱还有盛放44件珍玩的“戗金描漆龙凤纹多宝格”、由四个扇形转柜组成的“紫檀多宝方匣”、装有10件青铜器的“吉范流辉”多宝盒、藏有23件古玉的“竹丝缠枝番莲紫檀多宝格圆盒”、内置45件宝物的“雕紫檀嵌彩磁博古图小柜”等等。乾隆皇帝还亲自设计过一个“碧玉雕花多宝盒”,宝盒通体雕镂缠枝纹,盒盖正中镶嵌一块白玉,四角收卷,内分两层——上层13个格子,收藏着乾隆最喜爱的23件珍玩:青金石龙、白瓷酒盅、镀金嵌松石斋戒牌、白玉双螭壁、银质嵌蚌带头、白玉砚式碟、玛瑙蝉、玛瑙单环洗、紫水晶图章、剔红小盒、双龙玉带钩、白水晶佛珠等等。端出玉器盘后,下面一层仅有两厘米高,分两格,一边存放《四库全书》总裁于敏中的书法,另一边是宫廷画家杨大章仿作的宋徽宗《柳鸦芦雁图》。

乾隆皇帝的收藏非常广泛,玉器、书画、青铜、宝石、古籍、杂项等样样俱全,说明他的艺术视野相当开阔。虽然也有一部分赝品,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件题满诗文的《富春山居图》,但不能以此否定他的文化品位,因为他的藏品来源极为多元,既有前朝旧藏、番邦纳贡、外国进献,也有造办处制作、地方呈送以及大臣谀敬——他一边在龙庭上惩治贪墨官吏,一边又心安理得的接受大臣送来“御赏”的奇珍异宝,将封建王朝“家天下”的理念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且时常因此沾沾自喜。如收在“三希堂”的宋朝米芾《蜀素贴》,本是大学士傅恒府上的藏品。乾隆47年冬傅家失火,《蜀素贴》刚好送到琉璃厂装裱,逃过一劫。傅恒死后,其子福隆安早知皇帝对此帖“躬望已久”,遂进献内府,几年后福隆安下世,其子丰伸济伦家又遭火灾,乾隆因此认为《蜀素贴》归为己有乃冥冥之中另有天意,特别写了一段记叙此事的文字,命内阁学士董诘誊题在《蜀素贴》卷首,最后几句写到:“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乾隆的“文房四宝”也皆为珍品,在皇宫最常用的是“松花石蟠螭砚”和“小紫颖”毛笔,配一套掐丝珐琅笔架、水丞、水勺、墨床、镇纸 “五件套”文具。在承德避暑山庄,使用“端石云龙九九砚”和“正东北狼毫”;他还有一个长74厘米,高14厘米,宽29厘米的特制紫檀“旅行文具箱”,箱盖装有暗锁,箱打开后可支成文案,案腿设计在箱槽内,用活动薄板支撑,再用暗扣固定,非常精致,每次离京南巡都随身携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