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孤独小说家》的故事
花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孤独小说家》看完。
故事大概讲的是:丧妻的小说家和上了四年级的儿子相依为命,既沉浸于失去失去爱妻的痛苦中, 又得为了生存、照顾儿子去写稿。作家这种重复的工作已经持续的十年,自妻子去世后,还多了份生活中的琐事。比如照顾儿子的衣食住行,有时半夜赶稿到天亮,第二天又要去参加儿子学校的家长会。作家慢慢坚持,也遭遇着妻子未去世之前发生的事。特殊家庭成长的儿子也表现异于常人的坚决与懂事,也能够懂得去鼓励支持老爸。渐渐的,笔耕不辍十年的作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最终获得闻名国内的文学大奖,获得了外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此同时,也终于揭开了困惑自己内心的谜团,关于妻子的死亡之事。
感触是,
一贴近生活,花了大量的笔句讲了贴切生活的细节。
普通却不会枯燥乏味。读起来在脑海里出现画面,或许我们普通的生活就是这样。贴近了生活,自然有着生活中会发生琐碎之事出现。读之感人,也教育着读者。比如儿子在学校打人,后来动手之原因也令人深思。再比如,儿子穿了很久的鞋子身子长高了要碰触到脚趾头了,作家又得像家庭妇女一样去着百货公司抢货,抢购打折品。再比如描写了日本盂兰盆节民众难得休假画面,小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后面又相好了。这些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读着倍感亲切,没有那么高深遥远。我想我自己是喜欢这类型小说。它的结局又是美好的,小说里面的生活氛围也是很轻松,没有绞尽脑汁的逻辑与难于理解之处,更没有特别令人讨厌的人物。
二是让我一个从未了解过作家思想与生活的人,有了新鲜的认识。
正如主人公所讲,作家生活除了交完稿后自由了一点,其他时间也要规规矩矩的坐在桌前。这份收入可能公司上班职员差不多的工作,却需要花费着大量的脑力与体力。非常人能够承受的。作家对于自己这份工作是喜欢的,他本身是爱好写作的。这是作家除了养家糊口坚持着之外的另一原因。同样,其妻子后面也提到拥有者令人羡慕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一定会赚很多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候就是人生的一种成功。
在投入这本小说世界的过程里,从作家的心理去看,作家本身感动的事情在他第一次开着签售会时提到也让我收获了这种认识。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众多,作为作家,你自管用心好好的出写。写出你自己满意内心的表达。可能意外的,会有那么一群读者,虽然并不会很多,他们却深深受你写出来作品的影响。这一刻,我也觉得很感动。作家这一职业的神奇与伟大之处,此处可见。
任何行业都会有同行工作的,有了同行,工作上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作家也是。但是读着比自己更年轻却创造出了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作品时;当读着对方的作品领悟到自己本来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故事;当如果不是他获奖那么这个奖项就是自己的想法发生时;内心有多少懊悔,有多少憎恨,统统归结为嫉妒。小说里花了大节的篇幅去描述作家这种感受与带着这种心理状态下的生活状况。这就是作家的另一面。也跟我们讲述着,真的是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造物主、上帝视角把握小说里面每人人物完美个性品质的作家本人也不例外。
三提提读完之后的几点疑惑。
小说里面有些人可能没有必要出现,或者说构建这样一角色是没有必要的。正如豆瓣里一些评论所讲的,有着未婚夫的图书推销员;跟有妇之夫有一腿的中学女教师;这两个人物占用了篇幅文字也为见得对小说主题奏效多少。我本来算是能够理解的。简单而言是,这或许就是现实的状况呢。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又哪里有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益,有用,一定要讲好处的。或者一定是很精彩。相反的,我们生活大部分时间确实枯燥与无聊,或者是平凡、波澜不惊的小事。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本人另一疑惑,小说结尾感觉有点仓促。最后获奖那里对周围人物,心理与表现略显简单,视乎稍微的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