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花笔记」以萌为名:合萌与美洲合萌

以后的观花笔记首发在豆瓣了。
合萌是一种还算常见的小豆子。中国植物志上称全国各省份的林区和边缘都有分布,但似乎还是南方常见一些。
中学时代曾在学校花园的草坪发现一株合萌。最初只看到它的羽状复叶,长得笔挺,那时候认识的植物种类实在太少,只会模糊猜测是不是某种豆子,而直到开出金黄色的蝶形花,才确认了豆科的身份。后来某个中午在百度搜索豆科植物的图片,居然真的找出了它。在浩渺丰富的豆科物种里,居然可以在不知名的情况下通过漫无目的的搜索图片来找寻和确认它的身份,这也算是很奇妙的机缘了。
合萌其属名的解释即为「害羞的月亮」,害羞指代的是受到触碰会合上叶子的习性。这一点跟含羞草 Mimosa pudica 颇为相似,但我并未在合萌身上见证这一点。
然而合萌的外形跟含羞草其实相差很大。合萌的叶片属于羽状复叶,像是一片修长的羽毛;而含羞草的叶子是「二回羽状复叶」,一般第一回有4个羽片,第二回才跟合萌的叶子类似。另外含羞草经常有刺,花朵也是紫红色的小绒球,这一点跟蝶形花的合萌差别非常显著。


另一种经常被误认为合萌的豆子是田菁 Sesbania cannabina。
田菁在未开花时很像合萌,甚至连花朵也有些相似,似乎看不出区别;但它的果实是细长的棍棒,叶片的小叶稀疏,植株个体也高大许多,并且部分花朵(应该是完成授粉之后)的花瓣经常有污渍样的斑点。简而言之,比起合萌,田菁一点也不萌。



图与真相
合萌的果实属于荚果当中有特点的一类——节荚,即分节的荚果。果实成熟干燥后,会碎裂成一节一节的碎块,而非像是其他的豆荚那样直接裂开。它的果实经常长有腺毛,这一颇为显著的特征在中国植物志当中并未提及。


比起田菁要么只有鲜黄色,要么脏兮兮的花朵,合萌的花在上方的唇瓣有着一点点朱红的斑纹,花瓣的维管束也隐约可见,更显精巧。


合萌属种类并不少,大约有250种,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只有合萌这一种。另一种美洲合萌是外来种,Flora of China 提及在台湾有归化,近年在广东、海南也发现归化的踪迹。
相比合萌,美洲合萌的花朵有更加艳丽的斑纹。

果实的形状也并不一致,不像是短粗的竹节,而类似于有圆齿的拉链,或者说像是拼接起来的下端圆弧、上面平直的镜片。每一个「镜片」同样是节荚的一个节片。

植株的外形在气质上也有一些区别,叶片更加细密,植株有绒毛,高大而纤细,分枝也更多。


至于合萌与美洲合萌它俩是不是像含羞草那样,一经触碰就会合上叶子,只有等下一次遇见它,再打打招呼啦。
物种ID
Aeschynomene indica 合萌
Aeschynomene americana 美洲合萌/敏感合萌
豆科 Fabaceae 合萌属 Aeschynomene
学名解释
Aeschynomene: Deformed-moon, αισχυνω-μηνη (the leaves of Aeschynomene sensitiva fold when touched. Aeschynomene aspera was the source of pith for pith helmets)
indica: indicus -a -um from India, Indian, was used loosely for the Orient, india, indiae
americana: americanus -a -um from the Americas, American
——The Names of Plants, Fourth Edition, David Gledhill
感觉这里的查到的属名解释应该有点不准确,前缀 Aeschyno- 应该不是 to deform- 这个意思,而是 to be ashamed- ,感到羞愧的。后文所述的内容也符合:Aeschynomene sensitiva 的叶子在触碰后会折叠。
另外 Aeschynomene sensitiva 这个才应该译作敏感合萌,PPBC上采纳此中文名作为 Aeschynomene americana 的译名,颇为不妥。直译为美洲合萌即可。
描述中提到了另一种合萌曾用来制作一种轻质的盔帽。这一点倒是与中国植物志中对合萌的记载相符——「茎髓质地轻软,耐水湿,可制遮阳帽、浮子、救生圈和瓶塞等」。
——不过现在已经归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