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情怀来赚钱的店可耻!
有一句怎么说来着“实力不足,情怀来凑”。餐饮这一行,也摆脱不了情怀二字,几时做情怀,几时做产品,做到几分饱才算好?
——文/姗姗——
传统餐饮行业秉承“规规矩矩”佛系经营理念,看见同行业利润攀升时,也开始陷入焦虑:是地段不好、口味不佳、服务一般还是情怀不够?

有些情怀不为赚钱,有些情怀被复制,过分强调情怀,只会陷入死胡同。

没有故事的咖啡店
武昌有一家门面很小的咖啡店。
老板是个70来岁的日本老头,消瘦的影子中映出微驼的背部,他戴着金属边框眼镜,搭配日式格子衬衫,隐隐约约散发出儒雅、谦逊的气息。

每周店里都有日语交流会,停业后店里涌入一批日语爱好者。老头教日语是免费,如果听不懂当地话,店员则会充当翻译工作。
每每看见新来的人,老头按捺住欣喜,像父母教孩子学土话那般模样。他说:老了,开店不为挣钱,只为传播点文化,故事什么不重要。
后来才知道,老头年轻走遍四方学厨艺,老了就定居武汉,开了这家咖啡店。

情怀营销上热搜
有人说,做生意就是一次性交易,你情我愿,没功夫玩情怀,玩情怀死得快。
但……昨天一篇《揭开“网售滞销水果”悲情牌套路》强势登上热搜。
情怀大概长这样的:


不少商家借“宣传滞销”来售卖商品,产品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商家都用同一老人照片。
有网友吐槽:这位大爷是农场大户啊,农场缺人不,我去!从此大爷在网上也有了新的美称“滞销大爷”。
从“罗一笑”到“滞销大爷”,同情心再次被营销。似乎总要来点触动人心的事件才能去平衡负能量,有酒、有故事,摸着社交媒体的爬上去,就能摘到无需付出的果实。

励志橙,一款被赋予传奇色彩的植物果实。首先它得是个好产品,不然没有然后,没有情怀,更没有下文。无论是口感,还有外观,还是种植,都是全身心投入进去的结果。
差不多被营销玩坏的“情怀”。通过案例,我想好与坏情怀的差别,还是在本质上。不少商家开始反思两大问题:标准化、品牌附加价值问题。

人均消费40元情怀店
上海有一家这样面馆,名字就不提免得说打广告。
老板在全家移民去美国后,念念不忘老妈鸡汤面的味道。

于是乎就回故乡开了家面馆。
大叔说开这个店是为了记住小时候鸡汤面的味道,让大家在吃面时,能回味以往旧时光。

半只鸡鸡汤面是必点的一道美食。一碗面有一整只鸡腿和鸡翅,经过7个小时熬制的清鸡汤汤头,选用本地食材,吃起来倍香。
35元价格也显得合情合理,重要的是好吃。试问:有多少人愿意为35元一份半只鸡鸡汤买单?
曾有一回,那会刚出火车站。一黑车司机一边跟着我,露出大白牙齿大喊:“哥们,坐车不?”我低头瞄一眼手表径直走开。
司机居然没向其他人那样离去,一直跟着我“坐车不?”跟几百米后觉得蛮不好意思的,就说:“兄弟你看不出我不想坐车吗?”
他笑了笑:“你坐不坐没关系啊,你就说声啊!没听见你回复,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啊!”
自那以后,只要有人问,我便不厌其烦地说不坐。因那份情怀。

情怀店或许不会火
何为情怀?就是将“匠心”发挥极致,不宣传亦能做到人人皆知地境界。
不可否认,情怀店生意远没街边连锁小店甚至路边摊那么好。
因情怀店能力有限,注定只能服务少量特定人群,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注定不会火爆。
而街边小吃所追求的是解决人的基本需求,无需卓越品质,价钱实惠,口感凑合就行。

在西方,在岛国,“匠人”每做完菜品,出来与顾客见面时,会像梯台走秀模特般勾起男人欢呼雀跃的欲望。
国内可没有这样的梯台!“匠人”成低效的代名词。
在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正处于快速、标准化的时代,花费大量精力制作一件作品已被浪潮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