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字韻》與滿文標注漢語的蹊徑
《蒙古字韵》是用八思巴字母拼写汉字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间,起初以《蒙古韵略》书名传世,後来于1308年由朱宗文校订命名为《蒙古字韵》。其中,八思巴字母对中古汉语36字母的标注,以及一东至十五麻汉字分韵的标注,呈现了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初始阶段面貌,轻唇化过程、知照系合流撑起了这个进程的航帆。
从中古汉语的三十六声母到近代汉语(官话系)二十一声母,经历了轻唇化过程、零声母扩展、全浊音清化、知照系合流、尖团音归并、卷舌音分化等语音进化阶段。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上述这些变化的时段模糊不清、难以界定,还因为汉语的地域广泛、语种多样、语音交叉变化的错综繁复,使得汉语语音进化的源流扑朔迷离、研究路径混沌未开。
蒙古新字是八思巴字的元代官方命名,後来又颁诏定名为蒙古字,因是元朝国师八思巴奉诏创制,学界就统称其为八思巴字。八思巴字采用藏文字母,将其笔划改方且由上至下竖写,元朝皇帝为“译写一切文字”而颁行天下,遂有蒙古字(八思巴字)译写汉字的韵书流行于世,诸如蒙古音韵、蒙古韵编、蒙古韵类等等不一而足。
《蒙古字韵》中三十六字母的八思巴字标注如下:
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k kh g ng t th d n
知徹澄娘 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cj qj gj nj p ph b m f fh f w
精清从心 邪 照穿床審 禅
c ch dz s z cj qj gj sh xh
晓匣影喻 来日
h q ? j l zh
从上述标注列表可以得出一种结论:元朝伊始轻唇化过程、知照系合流已经完成,而零声母扩展、全浊音清化则要在汉字分韵的标注中才可见一斑。这是因为八思巴字脱胎于藏文字母,而藏文字母清浊分明、晓匣立判、影喻区隔之故。
然而,如果从标注字母系统本身音素短缺的角度来看,这种结论未必正确,比如所谓知照系合流,也可以理解为八思巴字母系统本身缺少照系声母,只能用知系声母来代替标注罢了,并非真实反映当时汉语声母的两系融合状况。
观察清代满文字母标注汉语的实例,可以对上述“系统音素短缺”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持。众所周知,满文字母系统本身精系和照系声母残缺,所以,为了正确标注汉语发音,专门创制了十个专用字母,加上区分g k h的圈点,以及区分a e和o u的点,构成所谓加圈点的新满文。
满文字母辅音系统(网络拼音方案):
b p m f w
d t n l r
g k h
j q x s y
(注意,这里的b,d,g,j表示不送气的清音,满语音系缺少浊音的特征鲜明,阿尔泰语系浊音短缺的特质对汉语浊音清化的进程是否有重大的影响呢?)
新满文的专用字母:
g‘k‘h‘ z c s’ zh ch sh rh
满文字母标注汉语的另辟蹊径,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语系间音系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揭示了音韵学研究中诸多歧途的根源。历史比较方法和内部系联方法的先天缺陷,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偏颇与谬误,而且,这两种方法的综合也往往事与愿违,在很多时候不是相辅相成,而是这些先天缺陷的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