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世“小人”——韦小宝
1969-1972《明报》长篇小说“鹿鼎记”,花了一周时间匆匆拜读。鹿鼎记可以说是金庸先生最不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金庸最后的收官之作,其写法老辣,大玩历史哈哈镜,给人一种荒诞历史喜剧的感觉,实在佩服至极。
拍完了马屁,现在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实际上,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武侠小说,说来难以置信,影响一代人被翻拍成电视剧的华人大作我竟然才看,哈哈,惭愧的紧。之前和别人聊天总是觉得不是一个时代背景,谈到杨过、虚竹、萧峰、韦小宝总是一头雾水,记忆的来源也仅仅是香港影视片,后来一发狠,索性不听他们东鳞西爪的谈武侠,自己找一本来好好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有滋味,谁知一如武侠深似海,从此科班是路人......
回顾情节,从扬州的一家名叫丽春院的妓院开始,韦小宝结交了一个全书里面第一个真心朋友茅十八,误打误撞二人结伴上京欲杀奸臣鳌拜。谁知在京城两人被一名公公抓了去,情急之下,韦小宝急中生智巧妙地害瞎了海大富的眼睛,杀了小桂子,一不小心开启了宫廷主线。作为索引的茅十八悄然退场。
接着韦小宝假冒小桂子奉旨耍钱,机缘巧合下,和皇上成为总角之交。随后小桂子在宫里立得第一个大功就是杀除鳌拜,一举成为皇上心腹,这为后面所有复杂的人情纠葛开了一个源头,让韦小宝有足够的筹码闯荡江湖。一时间,宫廷里皇上嘉奖得宠,江湖上贵为天地会青木堂香主,拜入陈近南门下,以及后来再拜师九难,庄太太赐双儿,等等。都是因为杀了鳌拜所赐,鳌拜这手牌韦小宝打的可谓相当出彩。
(个人认为)韦小宝结交的第二真心朋友就是康熙,全篇韦小宝为皇上统共办了七件大事,擒住鳌拜,五台山护驾顺治,解救老皇后,护送公主远赴云南,灭神龙教,解除罗刹危机,破喇嘛蒙古和吴三桂之盟,能让韦小宝如此无视教条道德的人,效犬马之劳的,也就只有康熙了。这里也向观众揭示了韦小宝唯一正人君子的一面——义气。韦小宝和康熙的友谊可谓令人可歌,小时候摔跤斗武,五台山为康熙挺身档剑,归家三人(归辛树,归二娘,归钟)破门之时保驾护航,在天地会中力排众议死不造反,这些都是韦小宝对与朋友身份的“小玄子”做的事,无关利益,单纯义气,很有地痞流氓的市井味,也很符合韦小宝的人设。
韦小宝还有一个重要的朋友便是开篇说的茅十八,这个江湖上略有名气又不响亮的的莽汉,便是韦小宝初入江湖的接引人,是韦小宝在全书里面唯二的没有利用,没有牟利,没有企图,干干净净纯纯粹粹的义气之交。要不韦小宝也不会冒着欺君杀头,抛却荣华富贵的危险去“法场换子”。全书中善终的人不多,茅十八算一个。我猜测,他代表了以往金庸小说中主角的一贯风格,执着,热血,侠气满身,只是武功弱了许多,但是他也代表着一方江湖,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江湖。
书中内容宏大,情节起承转合,看着很是过瘾,但也可以说是最没有带入感一部小说,因为主角是个小私小利,嗜赌如命,脾气乖僻,低在尘埃里的怂包脓蛋,无耻盲流之徒,也许正是这些粗鲁的设定,让韦小宝在表现出人性光辉的身影更加伟岸,正是这种略带反差效果,让人讨厌不起来这个小滑头,正如书中韦小宝对皇上说过的一句话:
奴才的良心虽然不多,但终究还是有点儿。
希望多年后走出校门的我,不择手段地向前奔波时,也要记得提醒自己,义气在否,良心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