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裔的社会地位真的比黑人还低?
美国,常常以社会包容著称于世,自诩是“各种族的大熔炉”。而真正去到美国的新移民却常常迷失了自我,因为文化差异、种族身份的认同,找不到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位置。
不得不说,不光中国人,整个亚裔在美国的地位都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甚至有一种说法,亚裔社会地位比黑人还低很多。
曾经,一名印度小哥为了以低分进入美国高等学府,把自己剃成光头、剪掉睫毛伪装成黑人,成功蒙混过关,引起网络热议,可以称得上“美国版的为了高考改户口”。

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还接受了CNN专访,在采访中爆料,在哈佛大学近一半的少数族裔中,大部分人比“阿拉斯加的冬天还白”。
这只是美国亚裔种族问题的一个折射。
就连国际影后章子怡都说,“我没有拍那么多好莱坞影片,因为他们给的角色实在是太表面化了,但凡有一点内容的话,他们宁可给黑人演员”。

的确,好莱坞的大IP,肤色搭配总是倾向于一黑一白的经典奥利奥配色。白人的角色剩下的给黑人,黑人挑完了轮到亚裔,于是很多亚裔角色都流于表面、脸谱化,也造成了老美对黄种人的刻板印象。
她还谈到,“而且对于亚洲演员,钱会减半,他们会给你很低的薪劳,凭什么我们要变成廉价的劳动力呢?我有时候也咽不下这口气。”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亚裔地位不如黑人这种局面呢?
一方面确实有中西文化差异,有人谈到华人太内敛,不敢争抢地位。不过这也是表象。你说,学校里开跑车拆消声器的留学生内敛么?华人大姐掏出枪来当当当打死抢劫犯,不敢惹事么?
关键问题还是人太少,而且大都居住在深蓝州,对两党都没有利用价值,两党都不需要华人的选票,自然社会地位不高。

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要想让人看重你、拉拢你给你好处,就必须要有能伤害他的实力(参见血酬定律)。说白了他上去要你支持,你不支持他,他就上不去,这才行。住在加州、纽约州是没有用的,有华人一票不多,没华人一票不少。
要住在摇摆州或者战场州。像去年大选两党在密歇根的差距才一万票,0.23%的领先。另外几个战场州,佛罗里达差距是11万票1.2%,明尼苏达4万票1.5%,宾州4万票0.7%,威斯康星2万票0.7%,如果有几万有投票权的华人住在胶着的战场州,又能block vote投一家,夸张点说是可以决定谁是美国总统的。
你能伤害到两党的利益,才有价值被拉拢。加州麻省纽约州那种地方,两党都不屑于打广告,会在乎华人?
为什么民主党政策向LGBT倾斜? 他们分布在全美各地,投票率极高。

另一个问题是第一代移民多,一代半二代三代少,很难胜任需要搞关系,需要人和人打交道多的岗位,包括中层领导岗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美国人际关系简单,这种想法太天真。搬砖不需要太复杂的人际关系,组织人搬砖就需要了。美国糊口不需要搞关系是对的,往上爬不需要搞关系是错的。
对于海外华裔来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靠第一代移民是没用的,主要还得靠二代。
想提高华人地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华人在加州纽约之外的就业人口,从而吸引人口特别是“有效人口”,不依赖政策都可以活的那种。
比方说打客服电话一定记着问有没有中文客服,转服务/关账户一定记着说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中文客服。去大商场买东西也可以问有没有中文导购。不要觉得自己英语好就很牛,多问问,总能创造出职位。
办工签和绿卡雇主要证明这职位招不到美国人,只能招外国人的。为中国同胞创造机会就是为自己。同时社会上对中文需求多,也能提升小孩子学中文的兴趣。现在中文热还是在高一级的商业圈里,普通人圈子里中文并不热。
中国人多了,要求中文服务多,创造就业机会,中文热门,学中文的孩子增加良性循环。人多了总有人愿意从商从政。人口基数要大,最起码要能在摇摆州大城市的若干个卫星城里聚集足够的中国人。美国的地方自治权很大,人多了才能选市长,议员,部门主官,警长,并且制定地方性法规,从而提升中国人的地位,就像日本人在夏威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