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人的文章,想自己的事情
今天看了贾平凹先生写的《自在 独行》里的《纺车声声》和《我的小学》两篇文章 ,《纺车声声》写的是小时候母亲织布的事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你都得精打细算,先生小时候一定受了不少苦吧。先生的字里行间大多是生活中的琐事,但在不经意间就让我们回顾了历史,回顾了生活,让我们的思想跟着他一起回忆。简单的文字,朴素的语言,却流露着内心最深处的灵魂。 读文章就好比和作者进行交流,先生写了他母亲,母爱很伟大,为了孩子,为了撑起这个家可以不顾一切,我虽然没有先生那么伟大,但是我相信天底下的母亲一样伟大。 小时候家里也穷,奶奶重男轻女,母亲生下我后奶奶从来不抱我,也因此父亲在家也没什么地位,爷爷分家产的时候就只给了我们两间土房,猪圈也没有一间,基本上是外婆有空来帮忙带我,爸爸也不怎么体贴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什么感情。 都说婆媳关系处的好不好全靠男人怎么处理,偏偏我爸爸是不会站出来处理的,所以母亲在家很不受欢迎,我小时候只记得母亲和父亲经常打架,吵架,我的童年几乎的母亲和父亲的争吵声中度过,至于什么原因我不清楚了,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母亲和父亲吵架,母亲问我:“要不要和她一起?”我说:“不。”其实母亲小时候就一直想和父亲离婚,但害怕我像堂哥堂姐那样,母亲离婚走了,没人管,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所以没有离婚。或许母亲听了我的回答被我气着了,又或者被我爸爸气的,母亲一气之下喝了什么东西,晕倒了,当时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哭,家里穷,也没有电话。小小的我全身抖着站都站不稳,还是村里的大哥哥把我背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电话。这是我第一次见父亲哭。 后来,母亲好了,似乎明白了什么,一直努力地干活,母亲小学都没有毕业,个子又小,只能在家干农活,早晨一般5点(家里唯一的一只手表还是二舅读大学送给妈妈的,修了很多次了)就起来做饭然后上坡,直到天黑尽才回家,家里可以卖鸡、鸭、蔬菜、水果、猪赚钱维持生计,这些收入微薄,一个钱当两个钱花,但只要是关于我读书的事情,母亲从来都很舍得,小学的一年级学费,我记得很清楚,上午去学校,学费不够,没报到名,母亲还把家里留种的花生给卖了还是差一点,母亲给老师说好话,都不行,母亲回来后想办法,问大家借也没凑够,第二天,母亲一大早又带着我去学校找老师,老师终于答应让我先读书,过几天再补齐学费,母亲回家一直想办法,家里可以卖的都卖了,其实我的课本没发齐,也随时可能被赶回家,母亲发愁。果然,过了几天,老师就让我回家给我母亲说交学费,后来怎么交齐学费的事我就不太清楚了,只是因为学费不能按时交,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了好几次,我从此变得不自信,在大家面前胆怯,觉得没面子,如今长大了,还是有这种阴影。 读二年级的时候,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出来了,终于不用为学费发愁了,但是我小时候不太听话,老是在山上玩儿,然后把书弄丢,每次母亲听说我书丢了,虽然干活很累了,还是点着蜡烛(小时候太穷,买不起手电筒)带着我去找书,当然也免不了挨揍。 母亲是很支持我看课外书的,小学的时候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课外书,我没有,就吵着要书,为了那本童话书,我和母亲一起去街上卖黄瓜,那时候的黄瓜几毛一斤,一本书大概就几块钱吧,平时家里卖了菜肉都舍不得称一点儿的,这一次卖完菜的钱就全部给我买了那本童话书,那本书后来在班上借阅,就再也没回来了,为此我也没敢和母亲说,自己也伤心了好久。 再后来母亲生病了,需要长期吃药,药的副作用也大,不能干活,只能好好休息,母亲为了能给我一个像样的家,在零几年的时候修一栋楼房就几万的样子,但是这几万父亲和母亲攒了好久,父亲外出打工回来几乎没挣钱有好几次还回来问母亲要钱花,修房子没请人帮忙,烧火做饭、挖土抬石头、背砖、和混凝土……这些她都去,本来就有病还这样,房子修好以后,母亲身体越来越糟糕,一日不如一日,后来我上了初中,很少回家,每次看见母亲感觉她又瘦了,头发真的白的越来越多,30几岁的人,别人以为她是我奶奶,那时候还觉得自己没面子,现在想来…… 再后来我上了高中,母亲的病一天不如一天,她总说,我要攒钱给你上大学,你要好好读书,不能像我一样,没文化,一辈子就这样了,对于我好好读书这件事情,母亲临终前一晚我给她通电话,她还在说这件事……母亲最后坚持不住了,住进了医院,母亲老说:“我要看见你进大学,读大学就好了。”可惜最后没坚持住,在我高三的时候,她永远的离开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