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音乐斜杠青年的自白
(基本就是这样......)斜杠青年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词汇了,有时候它指优秀青年,有时候它又是万金油的代名词。最近因为一些事情的启发,我突然发现我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音乐斜杠青年了。
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也不是很好的音乐斜杠青年,我想是因为我通常是靠听音乐的旋律来判断这首歌我是否有feel。毕竟不管是什么种类,什么风格的音乐,总会有旋律特别好听的。于是经过我二十年的积累(啊呸),我现在喜欢的风格包括各种民谣/乡村音乐/一些种类的摇滚/中文流行经典金曲(???)/一点电音和混音/以及一些独立音乐(够斜杠了吧哈哈哈)。
成为一个音乐斜杠青年我也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记得小时候我很不喜欢街边外放的音响放的那些歌,什么“求求你给我个鸡腿(机会)”。。。啊好吧我也忘了,反正当时是特别排斥那些中文流行歌曲,觉得很“口水”很老土。所以小学到初中听歌的时候我直接就不听中文歌了,在QQ音乐上专门找欧美音乐来听,尽管其实很多英文流行歌也和我当时不喜欢的中文歌一样没营养。长大后我才发现,现在的中文流行歌才是真的没水平,没营养。很多以前反感的中文流行,在经过岁月的冲刷后反而逐渐显现出它们的好,有些老歌其实也挺好听的。可能是我长大了懂得多了,也就能感受到这些歌表达的情感了。
当年嫌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文流行歌实在是太套路了,歌词总是我背叛了你,你离开了我,我茶不思饭不想就盼着你回来......诸如此类的,调调也差不多,大家的嗓音也差不多,特别是现在的中文流行!不是学欧美就是学日韩,搞个古风也是千篇一律,总是没有新意,总是R&B。我最喜欢的几个以前的内地女歌手是田震,丁薇和王菲。如果说丁薇和王菲是靠美妙的声嗓,独特的编曲取胜的话,田震则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热血沸腾重振旗鼓的女歌手,这样的燃,不是说只要有一副烟熏嗓就可以做到的。还有很多港台音乐人,比如李宗盛,罗大佑,陈升,齐豫,周华健,张震岳等等等等,可惜我真正开始好好听他们的歌已经是上大学以后了。
说回我年轻的时候,那时我常常中午听着歌吃着饭玩着摩尔庄园,有时在艾薇儿的歌声中趴在桌上睡着(当年我真是好睡,听那么躁的歌居然也能睡着。。)印象中最常听的除了歌舞青春的原声碟之外,就是艾薇儿的几首歌,还有kesha的tik tok,Jason marz的i'm yours,以及Tamas wells的valder fields。

记得初中家里换新电脑时我放的第一首歌是Taylor swift的sparks fly,特别有感觉特别有画面感,但是欧美流行听多了也觉得套路深。好在后来开始用豆瓣fm,主要听的是民谣兆赫,于是认识了很多民谣歌手,比如宋东野,阿肆,低苦艾,万晓利,还有很多很多经典的中外民谣歌曲,总之收获很多。后来有一段时间豆瓣的曲库再也没更新了,我把民谣兆赫榨干后,就走了。
当时我还经常在收音机上听音乐节目(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么古老),记得当时华夏音乐之声电台凌晨十二点就会停播,以一首time to say goodbye作结。那个版本是莎拉布莱曼和安德鲁合唱的,我觉得特别好听。
还有南粤之声uradio当时中午有音乐double fun,晚上有hi-fi贵宾厅,都是声音很好听的dj,安利了很多有意思的时下热门的音乐。hi-fi贵宾厅的dj叫朱佳曼,声音有点甜又有点港台腔,我就是从她那里认识了枪花乐队,涅槃乐队,真的很感谢这个节目。但那都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电台可能就是要时不时换换血吧,这两个节目还有其它当年消磨了我很多发呆的、赖着不写作业的时光的节目如今都消失了,佳曼也离开了uradio,不知道她现在还有没有做dj。偶尔听到当年我录下的电台录音中大家的声音,还是会怀念好久。
再后来中考后,有幸见证了大内密谈的诞生,最初的四位主播都是热爱音乐的专业人士。从第一期到现在五百多期,我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很多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知识,包括爵士,英伦摇滚,中国西北民歌,民谣,中国摇滚,电音,台湾民谣,还有27岁俱乐部的各位,真的受益匪浅。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再稍微拓展了一下,现在听歌真的很享受。不过现在大内密谈做的音乐节目越来越少了,去年的音乐盘点到现在还没盘点完!哼!
二十年来,如果不是有机会能够遇见这么多好的音乐媒介,这么多热爱音乐,喜欢分享的人,我可能也不会是一个这么斜的斜杠青年,所以我一直十分感谢他们的分享。是他们让我从只是无脑崇尚欧美音乐变成现在打开手机插上耳机点开音乐,就能够畅听世界上各种各样美妙的音乐:不同的国籍;不同的风格。有人声或是没有人声;活泼乱跳或是安静沉稳。开心时能够忘我的随着节奏打节拍;伤心时能够听着慢歌排解情绪。能有机会听到这些音乐人的心血之作,真是我的幸运。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很喜欢很喜欢音乐啊!我是一个唱着歌会笑出来的人,那是眼里都透着笑意的愉悦。有时候在公共场合听到自己喜欢的歌,会像个追星族女孩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偶像那样激动,得意。记得之前在大内密谈里听过一句话大意是“做音乐的人是没法骗人的,因为所有的想法都在音乐中一览无遗”,很高兴我能够体会到音乐里的情感。有了共鸣,才会喜欢上一首歌嘛。正是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想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遮掩不是指不控制情绪,我只是想把我想表达的,都真实的展现出来,所以一点都不淑女呢。初中参加合唱团,于是听了很多有名的美声歌曲,我才发现原来和声是这么的好听。当三个声部不同的声音合在一起,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从未想象过的桃花源。
也正是对于音乐的爱好,所以我总是乖乖吃下别人的安利。多亏高中遇到了同样喜欢音乐的朋友,也因此听到了很多不错的日韩音乐,现在仍然保存在手机里。有时候听到这些歌,就能够想起以前宿舍里的二次元的迷妹载歌载舞的情景哈哈哈。
好吧,这个音乐斜杠青年真不是什么好称呼。仔细想想,其实很多种类的音乐、很多著名的音乐人的作品我只是听了比较有名的几首,没有深入了解。我最能说点什么的可能也就是英伦摇滚和民谣了。不过风格什么的并不用太在意,因为音乐人本身也不会为了保持某种风格来做音乐,大家都是想尝试什么样的就做什么样的,创作怎么可以有禁锢呢?话说回来,听的歌多了,发现我还是有偏好的,作为一个女生,居然真的还是会更加喜欢听比较安静的歌。很嗨的歌对于我而言通常是功能性的:振奋精神、跑步、走路带风气场加持、过于亢奋时蹦迪。哈哈哈哈,所以我也只是一个听歌比较多的人而已,没什么好稀奇的。人总是这样,自以为自己是很特别的,在人群中引人注目的那一个,但往往都是丢进人群就找不着的那种。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是世上唯一的那一朵花,不管是多么细微的区别,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朵。送给各位下面这首歌。
回忆了那么多,我现在真的很怀念以前和朋友分享一副耳机,互相安利音乐的情景。不过可能人长大了都会自觉地和别人保持距离吧?怕太热情热脸贴冷屁股,怕打扰别人,怕让别人觉得自己在装逼,虽然真的没有装逼。你看我啊,多么真诚的笑脸,和炙热的心。(完)
转自我的公众号:大山chiang
© 本文版权归 little chi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