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26
"筏子"或"梯子"的扬弃
2007/6/26 10:26:26
爱,属于每一个人的可能,但决非每一个人的能力。
尼采按文献考古说,古希腊语的sophi 具有分辩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指向某种(思想上的)行动。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的澄清。。。哲学应该把这些不加以澄清似乎旧暗味而迷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且给它们划出明确的界线。”所以说,哲学,不应该是指向所谓的“智慧”这个东西,而且更不是什么现成的、隐秘存在的“智慧体”。(你可以说海德格尔是个哲学家,因为他是思想辨别的强大的思想行动者。
印度思想、佛学的发展道路中,依稀看见强力潜伏的哲学精神。中国思想的变化历史呢?。。。所以说(应该说、必然地说),哲学就是哲学,不论哪种哲学,肯定具有同胚性,所以才称之为哲学!
---
美妙的比喻:筏子或梯子 《金刚经》中,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说:“6.54....(可以说,借梯子登上高处以后必须把梯子扔开。)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就会正确看待世界。”
借用现象(法)或言语(命题),达到另一个地方时,也就不必再执着于道具了。另一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用“扬弃”来表达其义。
举首一瞬间 细雨湖蓝蓝 烟雾月朦朦 轻舟过心头
---
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是同龄人,又同在德语世界,还都是哲学界的年轻新生力量,他们应该知道对方的存在吧?也应该了解对方的思想吧?但是他们各自井水不犯河水,不加评论,不加批判,不加引述、互相规避,应该是有意之为吧?比较他们的哲学道路,可以发现共同之处并不多,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中国的一些学者,拿海德格尔与老子来媲美,实在是本质上的大误特误!要说,维特根斯坦对世界的清晰、精神气质、人格魅力,更能靠近老子。
---
蔓延,夏之果藤
沿着绿油油平原
披上森林的清凉
顺着飞疾山风
欢同青泉奔流
蔓延,轻柔如歌
乘着丝绒的海面
腾出稀薄高空
扫过幽暗的波浪
飘拂星际微光
蔓延,如花绽放
万彩如心中缠绵
光影紧紧扎根
放眼 无疆之中
Comments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八卦版)
2007/6/29 14:08:40
Ludwing Wittgenstein(1889~1951)
--1889年4月26日出生:金牛座,比希特勒小六天,比海德格尔整整大五个月。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犹太人家庭:犹太身份在维特根斯坦的生命中,应该有不少的作用。
--父亲,奥地利钢铁大王,文化修养高,慷慨资助过不少文化艺术事业:维特根斯坦后来用继承的遗产资助过不少文化人,其中包括诗人里尔克和特拉克尔。
--母亲,银行家的女儿,艺术修养深厚:维特根斯坦的音乐造诣极高,演艺水平达专业。不少哲学思想来自对音乐现象的观察。
--家庭是一个文化会堂:马勒,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作家穆齐尔、毛特纳和科学家赫茨和波茨曼等人。 --家中老么:长大后,两个哥哥自杀了,一个钢琴家哥哥因战争断臂。
14-17岁:林茨(Linz)中学学习:与希特勒同校。为什么没有见到过维特根斯坦对希特勒、德国的局面发表评论?出于维自己的世界观和处世的选择?
17-19岁:高等技术学校学习机械工程。中学时代,维特根斯坦发明过缝纫机。
19-22岁:曼彻斯特大学就读,学习航空动力学,开始对数学基础问题有了兴趣,开始学习逻辑哲学。 动力学中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及其复杂,难以用数学清晰描述的。二体、三体的动力系统,就是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 数学,应该是最逻辑的一个世界。逻辑哲学:哲学的逻辑,还是逻辑的哲学?“逻辑”范畴?
22岁:1911年暑假期间:维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访弗雷格,后者建议他到剑桥跟罗素学习。
23岁:秋天到剑桥,很快得到罗素的高度赏识,成为罗素的学生兼好朋友。
24岁:继承大笔遗产。 25岁:用遗产,资助艺术家十名。其中包括诗人里尔克、特拉克尔。
25-29:参加一次大战。写出了一些重要哲学笔记(中文出版物"战时笔记"), 战争结束时,整理出《逻辑哲学论》 30岁:将余下的遗产全部赠给姐姐和哥哥。以后一直过着相当朴素的生活。
31-37:到奥地利小学教书。
33岁:《逻辑哲学论》哲学出版。(我觉得,了解弗雷格的基本思想,以及借助李国文的“言说与沉默”可以帮助阅读维氏的此书)
35-39岁:与维尔纳学派石里克,建立联系。(有关的学术讨论,可见中文版”维尔纳学派与维特根斯坦”)
37-39岁:与建筑师恩格尔曼,一起为姐姐设计建造住宅。
40岁:回到剑桥,以《逻辑哲学论》获得博士学位。
41岁:次年成为三一学院研究员。
41-46岁:撰写许多手稿。死后出版。
42岁:第一次忏悔(!!!40岁!!!)
46岁:访苏,意愿留下未成。(30年代,许多欧洲人访问苏联,如纪德、罗曼罗兰。甚至,跑去新兴的国家落户,参见电影“芳名萨宾娜”)对此,维特根斯坦没有发表什么很多想法,这是他的选择吧?!!!
47岁:开始撰写《哲学研究》。毕竟还是打破了自己的界限,正式对“不可言说”之域进行探究。 47岁:第二次忏悔。正式向小学生的家长请求宽恕。
48岁:去挪威一年,在24岁建筑的森林小木屋进行哲学思考。(海德格尔也喜欢森林小木屋,也许人人需要一个安静的木屋)
49岁:在德国国籍和英国国籍中,选择了英国。(对英国的好感,在年轻时期的“战时笔记”中就有显露)
50岁:继承G.E.摩尔在剑桥的教授职位。
52岁:二战时去医院做 试验员。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总是抱有这样的精神,能够像“中学生一样”回答课堂上认真学习做作业,随时回到山谷中去,因为那里有青青草可以获取,作为最值得思想的原料。 56岁:写好了《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和前言。维特根斯坦一生写的两个前言,都是那么达练、准确、精彩。我极其喜欢。
58岁:辞去教授职务,在爱尔兰乡村专门从事哲学研究。 60岁:去美国访问。在英国查出前列腺癌。
62岁过三天:去世。临终遗言说“我渡过了美好的一生”。 这样的感觉,让人羡慕!
维特根斯坦作品的源泉来自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和罗素与怀海特写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文章。 各种思想营养剂:康德、胡塞尔、尼采、托尔斯泰、克尔郭果儿、音乐、大量美国电影。。。这个表,可以继续延伸
生活方面: 饮食:简单、朴素。 服饰:最最的简单、朴素。 感情:非常丰富,美感强烈。 父母家庭:孝子。 兄弟姐妹:关系紧密、良好。 朋友:按自己喜好选择,不迁就。 对身体需要:坦然置之。
思想语言:德语
生活语言:德语,英语
文字发表:惜墨如金。珍惜真理,也珍惜荣誉。
言语:非滔滔不绝,也非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