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析之:目和木有关系吗?
《周礼》: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译文:“师”的职能是执掌对官员的赐予覆庇,存留成就,以达聚和连接众人之治;“司”的职能是执掌官员的区分鉴别,压制拘禁,以达去除内心不合之治。
引语:
中文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语出战国《鹖(he)冠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英文成语“A beam in one’s eye”,译作眼中的梁木,指眼目只看到别人的问题,不看到自身有更大的同样的问题。东西方都将目与木联系起来。中文目、木同音,也非偶然。本文就以汉字解析之法,剖析其中智慧。
目:
与暮,亩,幕,慕,墓音近
甲骨文:

释义:外在去除,变为内在包融;神内在连接引领的像,也是失去与灵内在会合连接的所在;波在内汇合,包融为神,不断进出变化。

释义:一切不与灵会合的所在,阻隔与通过之合,去除不与神相合的;永远不与神相合的,去除在地,或永远不与神相合的,去除之像;神去除一切之像;神去除一切属地的。

释义:非覆庇存留所在,或相合赐予属神的通过和覆庇存留,或乐园的居所被去除,或永远不与覆庇存留相合,或永远不相合的居所。

释义:能引导光,显露在内;内在显明,似石非石;阻隔,显露,折射一切光;显明倾倒,一切去除;一切赐予在内的被去除不留;内在之光变化从内开始;内在之光,逐步演进变化,从中显露。
金文:

释义:会合去除日光所在,或包融的精微不在,或永远会合去除之日。

释义:取得所属的日光,或上下相合赐予一切光明,或上下相合赐予一切之日。
大篆:

释义:进入的光被破开所在,或与里面的精微不完全相合的像。

释义:像之联结,也是所有生命联结之像。
小篆:

释义:取予像的所在,或地上分别取舍之像,或一切不完全的展现,或完全不表现在外的一切在内;也是失去乐园在地。
木:
与母,牧,睦,穆,募,模音近
甲骨文:

释义:光被阻挡,明暗内外,不断转变,往复成就生命;生命不断让外面的进入,使不同的不断连接成为一体;或生命被除去根,也是生命发出的根,也是生命与根相连;也是生命发出所有的;或先被除去生命,再拥有生命;或生命向上发出,向下进入;或外在生命与内在生命合一。
金文:

释义:与神上下相背的生命,或与归属相背的生命,也是生命属神的归属,生命在不断被引领向上,同时向下赐予中转变。
大篆:

释义:生命与自己连接相背,与永远连接相对,也是生命向上盛装与己相背的,向下既包容也阻隔永远对立的。

释义:生命被永远除去之道,也是生命被永远连接之道。
小篆:

释义:生命被盛装与包容,或向上盛装,向下既包容也阻隔的生命。
说明:
眼睛的工作原理,简单说,就是将进入的光在暗室中完全折射包融,通过所谓屈光系统,最终神经感光。目的原理如同一个喻像,即破除一切可见的,最终由神分辨取舍。
古人造字,不仅揭示目的功能,更提醒人眼目所见不过表象,而且是主观的。举例说,若不是人头脑中有对七种颜色的预设,颜色就是一条可以任意无限分割的光谱。与此相似,不同的人,或人在不同时候所见相同而感受不同,在于头脑的认识和心灵的感悟有变。换言之,目是心灵的窗户不假,但窗户可开可关,操纵者却在其后。
不仅如此,眼睛的收发双向都具有主观性。这就象窗户有窗帘,有橱窗,有假象,英文说“window dressing”,就是“摆摆样子”;目成像也发出像,眼目既用来传神,也被用来欺哄人。
所以,人不能受眼目的牵引,反要学会去除眼目的诱惑,这就要求人具备健全的心智,就是俗话说的“懂道理”。上面所引《周礼》,文中之目,指去除内心不合所在;但治目者,或说分辨之能,在于其上执掌官法的有司。
木既代表树木被砍伐之后的无根之躯,也代表将拥有的生命发出之树。树木茂盛与否,源自不见之根。同样是木,是行将就木,还是生命之树,问题的答案在于生命的根。
有成语说“鱼目混珠”(珠的解析,参见何为君臣),和没有根的木一样,目本身没有灵,只是无灵的躯壳,有了头脑才能分辨认识,有了心才能有所感悟,否则眼睛再大,也麻木不仁。灵之于目,正如根之于木:根藏于地下,目也不见灵,神在目之后。
目能清澈感光,将可见的销化,提供给神,才至宝贵;树既生根,就将生命本有的向上发出,及至成木,才能被雕琢而赋予新的生命。目和木都是生命成就永远的经过,都在处理光,都可见而有限。可见之光终归短暂,光中那永远的,需要不见之魂的包融,深藏之根的贮存,所谓内在生命。
树木遮天蔽日,以光合作用光将光化为营养;眼球能包融引导光,供视神经感触。目和木都是让光从明入暗的转变过程,是光升华之必经。人如木,终必衰残,只有趁着成材被砍琢成器,才可获得新生;人的眼目也终必闭上,须趁着有光,认识世事人生的真相。
一叶障目,与眼中的梁木,两则成语异曲同工,其中的目与木,被无巧不巧地连接起来,都在借木而言目见之小,与心灵之大甚异;且目之可贵在于清澈透明,不在于分辨判断;而木之可贵,不在于长久存留,而在于可被砍伐雕琢,生生不息。其实,宇宙中的光都在不停地红移,直至成为黑,成为不可见之无限;木被除去也不是结局,而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开始。可见而有限的一切被除去之后,才是大而无限的结局。
《圣经·创世纪》将目和木的联系于一个故事:人偷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眼睛明亮了,失去了乐园;古罗马的十字架,就出自“凡挂在木头上的都是受咒诅的”这一传统。与此呼应,汉字的目,指失去灵的所在;生命被除去根,就是木。同时,木有”生命与根相连“,和“先被除去生命,再拥有生命”的复活之意,正如木被砍伐后制成器,获得新生;西方的十字架,后来确实成为拯救的象征。不能不说,汉字的木包含了这一转化,或说符号义对故事义做出了更深远地阐发。由此看来,目有“神分别取舍,永远去除不与神相合的”之意,喻示最终审判之像;眼睛瞳孔所成之像为虚像,与世界之像相反,神最终将如何取舍,同样值得深思。
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一个气态星球,木星在行星中自转最快,如人的血气;木星上的压力是太阳系中最强的,木星中心的温度极高,据说超过太阳表面的温度;木星有一个大眼睛,是一个不停歇的风暴中心。世上最大的人群,生命如木星,依靠血气和眼目行事,如漩涡不断抓取世上的一切,内心处于劳苦愁烦的高压中,却年年麻木。人生壮年,象一棵成年之树,被血气和眼目牵引,每日忙得团团转,也因眼目而引起纷争,处于风暴和漩涡的中心,难以自拔。木星看似一个生命,却徒有其表,里面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

《西游记》记载和融汇了大量中国神话传说:孙悟空偷吃了仙丹,被置于丹炉炼中,炼就火眼金睛;观音菩萨净水瓶中的杨柳枝,也有起死回生之能。睛是否是目于审判后的升华?杨柳如何喻示复活?留待解析眼睛和杨柳时分解。
补充:
以下补充翻译一段古文,说明古文“节目”之深意。
《礼记 •学记 》: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善于提出他人的问题如伐木,先从明显的和容易接受引导之处开始,然后处理症结不合、需改正之处,当对方接受了引领,感受到恩待包容,可以放下自身原有的能力之后,才能予取通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善于提出他人问题的就与上述做法相反。
善于对付劝阻有问题的人象撞钟,以轻散小物击打他,让他发出轻散小鸣,以重大之物深入击打他,让他发出深远大鸣,要等到他通过这一切引导,将既有的一切去除,可以接纳一切与他相背的意见,然后才能没有阻隔,倾己所有与之心领神会,使他听进道理。不善于内在光照而显明他人问题的,就与上述做法相反。这都是超越阻碍,赐予并让真道进入他人内心的正确做法。
说明:
以上引用《礼记》中的“节目”,指症结不合,有难度,需去除或改正之处。今日口语中的“节目”,也常被赋予深意,如果有人问:“今天又有什么节目?”,一定指意料不到,高潮所在。“意料不到”即与所思所想不合,是“目”古义的存留。“目”是做人的一个症结所在,去除眼目的诱惑,说说容易,有几人能做到呢?而节就是“高潮所在”,节是阻隔限制,节有难度;但大家都喜欢过节,节中有深意。凡节目都要有一定难度,否则就不能算节目,对吧?目需要被节,节限制眼目,同时也是给予眼目的大餐,寓教化于内,是为节目。
以下补充解析节:
节:
甲骨文:缺
金文:上竹下即,人就食状,指竹节盛装食物,喻意节既是对肉体的阻隔限制,也是盛装连接、能量所在;竹分节,光分粒,光如波,竹可弯,竹之形如光。

释义:截止一切在内,旨意包合在内不展现,肉体被否定或生命的围篱和否定,也是内在存留律法,神旨意如食物,委婉地展现。

释义:拥有一切内在生命,蕴含不见之光,肉体属神或肉体被降服。

释义:覆庇一切生命在内,阻隔限制一切赐予,就是阻隔散漫的生命,如阻隔水直流而下;也是里面存留一切,包容一切在内,连接赐予生命;或进入一切存留,也除去一切草木生命,光的连接,被分开润物于内,包容生命于外,也消散一切有形质的存在。
后记:
文至结尾,终于可以移目窗外,见树木葱绿,精神为之一振。绿色为眼睛的保护色,常看花草树木,于眼睛有益。树影婆娑,也让人怡然自得;木是对眼目的阻隔,也是对眼目的保护,目木相连,光由外而内,成人心魂。目与木,意相联,音相同,义相关。愿观木之盛,醒你我之目,也愿你我身在木荫下,目在木之上。
以下再补充两个与目相关的字,蒜和算。
蒜:
甲骨文、金文缺,小篆:

释义:存留盛装一切神的指示,或一切草木生命,暗中一切分配存留。
算:
甲骨文、金文缺,小篆:

释义:存留在内一切眼目所得的,也是除去一切草木生命,一切完全不展现的,完全取得。
说明:
蒜,对什么都好,就是对眼睛不好;而一切神的指示,也常与眼目所见相背。
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因为只求眼目世事所见;若能突破狭隘私欲,见他人未见,方得神机妙算。算,向来不在目,在头脑;而头脑算计,又不如心中有打算。
(汉字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参见为什么说汉字是一个表义符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