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婊子”还要立牌坊?年薪40万的状元VS“坠落”的天才
文|叶丹颖
这两天的新闻很精彩,接连发生的反转剧比电视剧还电视剧。先是《人物》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继而是“坠落天才”本人的回怼,堪称完败前者。 作为一个读者,我承认我是被《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标题吸引进来的,情节也引人入胜。不得不说,吴呈杰掌握了人的心理,由于看热闹的不嫌事大,这样的戏剧性故事的确是吸引人的。 我理解吴呈杰的初衷,想通过一个人物的戏剧性转变,来反映悲哀的体制种种,这个曾经的奥数天才自然成了一个绝佳的代表人物,如果付云皓真如吴呈杰预设的那样,这个选题是一个还不错的选题。 但北大毕业的卖猪肉都权且是个人的选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狭隘的精英主义下,人生的选择都只剩单选题,并居高临下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我曾采访过哈佛毕业的高材生放弃百万年薪、为理想而回国创业,如果这位高材生出现在吴呈杰笔下,是否也成了坠落的天才? 更重要的是,新闻不是小说,被采访者亦不只是被利用的道具,而是活生生的人。 这个道理吴呈杰当然懂。在南大的一次讲座中,吴呈杰还曾信誓旦旦地说: “我在很多地方都讲过,就是不伤害我的采访对象。主要就是我会非常非常考虑段艺璇她的感受,我非常不希望她看到这篇稿子以后,她觉得就是我伤害了她……” 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记者却大言不惭地伤害了他的采访对象付云皓,是忘了初心?还是男、女区别对待,亦或记者本人在心底存在的对人不对事的歧视? 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尤其是刚刚入行的新人不免有一种自我感动的崇高感,以为忧国忧民的姿态就能救天下于水火。孰不知,这种用力过猛的吃相挺幼稚的。 无冕之王,是否就有权力像上帝一样审判笔下的人物?并且是在已知误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先入为主的审判!如果这是法官断案,就是一起人为制造的冤案。 其实,《人物》一直是我很尊重的杂志,在看了吴呈杰的长报道后,确实感到一阵唏嘘。差点,这个“伤仲永”式的人物就要被这一权威媒体的这一“客观报道”盖棺定论。 幸好,付云皓亲自撰文回怼,而且还怼的酣畅淋漓、有理有据、调侃中又尽显风骨,相比之下,那篇故作深刻的特稿反而显得浅薄了。吴呈杰事先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被他报道的“坠落天才”还有这么调皮的一招。 但细思极恐的是,今天被吴呈杰写在笔下的付云皓是一个逻辑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士。如果被采访者不具备这样的语言能力,甚至,是偏远地区的老人家,不擅长在网络上表达意见,那是不是TA真实的声音就将永远不被人听见? 那么,记者只要写什么,人们眼中的事实就果真是什么吗?新闻,到底是要告诉人们真相,还是人们想看到的“真相”、那些阅读量高、易于传播的“真相”? 看到微博上有人说:“前有鲸书,后有吴呈杰。”这两位《人物》的实习记者显然都是靠主观地对采访对象“妖魔化”而一炮走红。 在阅读量至上的时代,一个个自媒体靠各种得人心的套路、标题党打造出引以为豪的爆款,成为一呼百应的KOL,自我感觉也颇为良好。 而站在另一边的严肃媒体则是一副坚守底线的手艺人形象。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严肃型人设也有不小心崩坏的时候,其中不乏“婊子还要立牌坊”的存在。以及,有多少特稿所谓的客观只是形式上的客观,而行主观之实? 一个新闻记者口头的“情怀”下,藏着甚至自己都还未意识到的恶意和自私。 曾经有一回听叶三的讲座,聊到她写完稿子后都会给采访对象看,如果采访对象觉得哪一段应该删掉,她就会删掉。 这才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但是,不少新闻记者都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坚定地捍卫自己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这种执念是否有必要?于是,他们和采访对象之间也就成了一锤子买卖。 最后,我想说付云皓真的是个暖男,读到他自白书的最后两段,可以说是差点热泪盈眶: “我的学生们,老师很抱歉让你们跟着老师一起被小小黑了一下。在这里老师想对你们说一声不好意思。 吴同学文章的开头提到“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正在讲授的初中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太难了,而这些是付云皓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那么你们其中有谁搞不懂初中问题的,请大胆来问我,开小灶都没问题,一定要搞懂,毕竟你们出去后都是战斗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