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有感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听着大家老阿姨、老叔叔的叫,不知道还可以自称是青年不。但想到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似乎有一些话想要说。想着以前的历史书上说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当时也没想到这事会有坏处,但长大后是否发现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而且当时的那个历史课本根本就是“披着历史课本假皮”的政治课本。而其中最大的口号就是打到“孔家店”。那今天我就依据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思想史来聊聊对儒家的看法。
钱先生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中国的思想并不同于国外的发展路线。任何时代的人都不能摈弃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这些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每个时代形成最合适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完全去搬国外的那一套,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也就不能叫做中国人了。从小学习鲁迅、李大钊的文章长大的我们似乎只看见传统的都是糟粕,西方的才是进步的。这个里面多少有些政治因素,就如对红楼梦的评价就是一句--反封建就完了,是否也太肤浅了一些。
好了。言归正传,说说书里对儒家的理解。首先先说儒家是什么,总的来说儒家是一个思想学派,自有自己的一套对世界,对人生看法的学说。而从起源来说,从人类有思想以来,人类对宇宙,对人生有一个最为迫切需要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所有思想家对必须对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回答,不然你的思想就是没有“根”的。而儒家对这个问题就有一些回避的意思。首先先说孔子之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左传》中记载: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为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这话是子产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形体,而“魂”是依附于“魄”而生的,并不是单独存在。其实这已经很贴合现代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了,而与灵魂论,身心二元论都已截然不同了。但其实最重要是子产的这句话:“天道远,人道迩”。子产报以见解,对人生前和死后的问题就看清了,更看重人的生命在实际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从此也就奠定了中国人爱讲人道(人生论),而不论天道(宇宙论)。但一个有思想的人又如何能不去想死后的事呢。每个人都想长生不老,不想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如何才能不朽呢?叔孙豹的回答在左传中是这样回答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费,此之谓不朽。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叔孙豹认为要不朽,就得在社会人群中立德,立功,立言。而且只能在此社会人群中不朽,而不能逃脱人生圈去追求另一个世界的不朽,也就是死后没有天堂。要想不朽,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个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儒家出相入将的来源,他在表述中也说明了人生在世—太上,其次的差异。激励人不断追求人生界的成功,而没到一个阶段都有新的目标在前方,因为立德这个实在是有点“虚”,上下五千年称得上立德的人寥寥可数。而这带来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无人可以承认自己“无用”,或者安于现状,不求人生界的成功。后来庄子发现儒家这个问题,在他的思想里进行了另一番阐述,这个就以后再介绍了。
终于在这个基础上,孔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对人生和生死的看法与上面两位一脉相承。如论语中:季路问使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要先明白人生问题,才能去问鬼神的问题。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很明确的说要“务民之务”。偏重于实际人生过程,对生前死后和抽象的精神界都要报以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今天就说到这,下次把儒家的“仁”的思想和儒家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做一个介绍。
© 本文版权归 Heisenber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