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写下的关于边际效应的一些话
今天忽然读到了边际效应的问题。我一直以为边际效应。。只是个概念。毕竟作为一个理科生,不带公式的概念都是没有什么用的概念。。
其实我看到边际效应的环境是利害相权的环境。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以前还从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边际效应。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大概意思是“那一次我的选择不后悔“之类的云云。当时我们班交上去之后,老师告诉我们。。大部分人的作文都是二类到三类之间。
为什么?因为看到这个作文,很多人写的内容是学习与出去玩之间的权衡。。大概意思是自己克服了心中的各种诱惑最后选择了点什么。
然而跑题了
老师给我们的解释是,正常人在做选择的时候都是会选择好的(虽然我现在不信),不选择差的(嗯大概理性情况下我会这么干),所以我们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嗯大概是说我们说的都是废话)
给我们的建议大约是两个好的东西进行权衡或者两个坏的内容进行权衡,阐述他们之间的好坏,攒出一篇作文。
我为什么在提到边界效应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呢?因为边界效应其实应该是做出这个抉择的。比如如果你比较穷(比如我),告诉你翘一节课给你一百块钱我会欣然接受。但如果你比较有钱,看不上一百块钱,你会觉得上课比一百块钱给你带来的边际效应更大一些。
嗯开个脑洞。如果别人告诉拟,你不去上课就给你一毛钱,你会不会觉得被侮辱了从而去上课。
嗯再跑个题,记得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苏联(总统?总理?首相?)访问美国,美国人民去了上千人夹道欢迎。苏联(?)问美国总统为什么他们这么欢迎,美国总统说只要来的人都给100 bucks 。
后来美国总统访问苏联,苏联万人空巷夹道欢迎。苏联那边的解释是不来的人每人罚款100卢布。
其实我觉得这个跟当前的学校里面的辅导员差不多。叫大家踊跃参与去的人不多。给大家一些奖励(比如期末要求的活动参与次数)就有人去。跟大家说点名大家就会全都去了。
说到辅导员,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北大辅导员那么如临大敌了。但。。其实也算是很过分了。
跑题了。。我刚刚写到哪儿了?哦对边界效应。
所以边界效应所衡量的不是陪女朋友聊天和打游戏之间的矛盾(雾),毕竟这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而是两款游戏之间的权衡,哪个游戏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欢愉度,以及期末你需要花多长的时间补习你以前欠下的知识。(大雾)
某位彭少非得让我补充,好像给了个命题作文题目+799字内容,我倒是可以轻轻松松填上最后一个字:好!然后点击“下一步”、”发布”一气呵成。看到他的题目:边际效应,还以为要发表什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读下来倒是看到了彭少的各种脑洞,不禁赞叹:原来彭少跑个题举出这么多例子……
不晓得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概念,在我的印象里,他与经济学上消费和效用有关,其环境是利害相权这点还真的头一次听到。如果可以,那么请楼上详述下“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环境考量的意思。不过说到选择,好坏的选择与恰当与否的选择不知是否同样应用到这里。大部分时候,我们是无法分清楚选择的好与坏的,即使是面对当前的种种,选择了一个看起“好”的选项,可焉知这不是现有的思想去模拟未来的评判时而做出的判断,那么这份“好”究竟是体现于当下还是未来?好像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下做出选择一刹那内心的欢愉程度,是否能作为一股动力去推动某件事的自我实现。就好像玩游戏的时候,因处考试前夕,女朋友身旁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不过若是针对当下个人的内心,这样的欢愉体验怕是旁人都给不了。那我想,游戏可以算作是好的吧,只是这份好出现的不很恰当。可如果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反复考量利弊得失,评估环境恰当与否再计划进行的时候,这样又将内心的欢愉置身何处呢?
如果真的每一次选择都可以清晰地划定好与不好的界限,为何唱过那么多徘徊的十字路口,却仍然找不到答案?是内心的欢愉程度每每与现实相反,还是说偏爱的选择与现实故意冲撞,制造模糊的“好”与“坏”……
或许写那一次的选择我不后悔这个题目,就是让你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回忆起一次选择,一次你可以理清楚“好坏”、“恰当”的时刻,然后书写在纸卷上,证明着你不后悔的态度。
抛去边际效应的概念,我对于所选择的事甚少会有后悔的时刻。因为后悔代表了一种对过去的自己的否定,我可不想活在否定之中。即使很多选择带来的不是欢愉,带走的也并非痛苦,可那是对于选择的一种尊重,或者说,放纵。
写到现在,图书馆的机房还有10分钟关机(没有电脑的日子我好像更爱图书馆了),突然跳出的提示页面让我有点慌张。这是5月以来图书馆延迟开放至22点的福利,如果可以恢复上学期的通宵自习区域就更好了。那也只是想想罢了,要好好睡觉,这才是“性比价最高”的选择。
P.S我不记得写过 那一次的选择我后悔 这个题目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