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9:《食物语言学》一些小知识点(长更)
1.如何看菜单:高价餐厅——主厨选择、高格调词汇、异域的、香料、少见且冗长的外(法)语单词、;低价餐厅:就餐者选择;——格莱斯“数量准则”
2.先上前菜:entree在各个国家随着时间流逝的改变。原义:一顿饭的第一道菜“手工制作、热的肉菜”。文化杂食。
3.从醋香炖肉到炸鱼薯条:由古巴比伦人构想,波斯人发明,穆斯林阿拉伯人完善,基督教接受,由秘鲁菜和莫切菜融合,由葡萄牙人带入亚洲,犹太人带入英国。——我们都是移民,没有一种文化是一座孤岛,美往往诞生在令人困惑又痛苦的文化、人及宗教的分界线上。
4.番茄酱、鸡尾酒和海盗:Ketchup原为闽南语,意为“鱼露”。后来扩展为指酱汁(语义漂白:原本意义的一部分被漂白掉)其流传路线为由英国水手在印尼华商处购入后录入英语。19c后,番茄首次被加入ketchup。经美国消费者修改成酸甜配方。从前,英美两国区别还体现在拼写上:ketchup(英)、catsup(美)。由此可见,到17c末,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世界经济霸主。“掉落在你车座底下的塑料番茄酱小酱包提醒你,在上个千禧年中,谁才是世界经济真正的霸主。”
5.以烤面包祝酒:我们为什么要用酒精祝福人们身体健康?二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祝酒叫toast?toast最初意为火烤。17c之前,用一片吐司下酒。17c,英国餐厅出现一整桌人为某人的健康一起喝酒的风俗。祝酒是为了某位女士的健康,而这位女士则成为他们的祝酒吐司(给酒增添了风味)。后来有了浸吐司(sops:把吐司片浸在酒、水、高汤中)。sop的由来:6c拉丁语suppa——10c古法语soper(吃晚餐)+soupe——supper(晚餐:指一顿只有浸吐司或汤的简易晚餐)+soup(汤:原指浸泡的吐司~扩展为同吃的高汤)
6.你叫谁火鸡?火鸡和很多国家重名:土耳其、印度:dinde(法语), hindi(土耳其语), indik(波兰语)、秘鲁、埃塞俄比亚。最初从北半球的美洲原住民开始。“我们混杂着各种人口的美国这口石头汤锅里,扔进了各自从祖父祖母那里传承下来的食材,由此成就了我们如今无与伦比的美好”。
7.性、毒品和寿司卷:好评和差评中的暗喻、隐喻所表现出的真实。好评:使用模糊的褒义词。“人类天性喜欢夸张”,产生语义漂白现象:awesome(好极了)中的awe(敬畏)义的消失。love不仅限于它浪漫的核心意思,而是用在食物等无生命的东西上。差评:(三个特征:负面情绪词、关于别人的故事、大量使用“我们”)。使用不同感官的贬义词。消极差别化:表达差评的词比好评的种类更多、词意差别更大的现象。解释:“人类似乎觉得每个人的负面情绪或者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确切的词。相反,高兴的情绪或者好的状况看起来都差不多,所以少量的词就够了”。heung(粤语:香)Heung Gong(香港:好闻的海港)。差评往往和别人做的坏事有关,泛滥代词“我们”(解释:“应激社交阶段模型”:人在受到创伤之后需要立刻通过描述这段经历来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并为了证实他们的归属感会在集体中寻求抚慰,更常用“我们”)。即差评表现出了受轻微创伤之后的语言学症状。对负面东西更敏感的原因:世界上负面东西确实比正面东西差别更大;从进化角度看,负面想法更有用。
性:和昂贵食物之间联系密切(寿司、甜点:触觉感官词、贵)。毒品:廉价餐厅(高脂肪高糖:罪恶的快感)。波丽安娜效应:人类用词的积极偏向。褒义词:无标记词,先出现,中立。
8.薯片和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爱的垃圾食品”。高价薯片和低价薯片在产品介绍的用词区别。高价:荒唐地强调健康即对大家怀疑其营养价值的态度不打自招。次数是低价的平均6倍。自然可信度:天然因手工制作而有益健康的特性。“偏好某种口味的首要目的就是否定别人的口味”“人们吃的不仅反映出他们是谁,更说明他们想变成谁”“我们人格的两面,是我们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程度使用的两种世界观。依存自我指我们对家庭、传统与人际关系的重视。独立自我则更注重我们的与众不同和独立自主”。
9.色拉、调味汁以及骑士面粉:面包和盐(阿拉伯短语:khubz wamilh:通过分享食物建立的联系)。但两种古老的白色粉末是最早的精加工食物的代表,彰显着古老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社会的转变。面包是中世纪与英国人饮食最重要部分。lord源自hlaf-weared(盎格鲁-撒克逊:面包掌控者),lady源自hlaf-dige(揉面者)。后来由法语fleur(植物开的花)取代,衍生为最好的最上等部分-fleur desel(最纯的海盐)。精白面包(payndemanyn)在伊丽莎白时代是有钱人吃。盐源自拉丁语sal(加盐的),salad(色拉)和sauce(酱)。“盐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保存食物”。
10.马卡伦、马卡龙、马卡龙尼:用两片杏仁曲奇夹着甘纳许(ganache:一种奶油)。劳金纳。略
11.冰冻果子露、烟花和冰镇薄荷酒:原是为制作花而发明的化学工艺,经过修改,做出了冰激凌,甚至水果糖浆、柠檬汽水、清凉水果饮和汽水。橙花味:冰淇淋原本的口味。冰淇淋发迹于伊斯兰世界。“硝石冷却水”方法。由此发明了新食品sherbets或sorbets糖浆。可乐(cola)源于kolanut,一种咖啡因含量非常高的坚果。
12.这名字是不是让我听上去很胖?东方世界在西方世界的创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约定论:名字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自然论:名字本身的存在一定有意义。声音象征(声音携带意思的现象)名字的声音和食物的味道相关:许多语言的前元音常用于小的、瘦的、轻的东西。后元音用于大的、胖的、重的东西。频率代码:动物在竞争或准备攻击时会把自己表现的更大,否则表现的更小以此降低威胁。联觉假说:五感中的一感听觉所感受到的光滑度会影响另外两感对光滑度的感知:视觉(看见更圆润的而非锯齿状的)以及味觉(尝到更柔滑的而非更刺激的)。二者蕴含着物种的进化史。eg,微笑由哺乳动物在竞争环境中进化出来,如此,声音更高,看上去更小。摹声学说:语言的起源至少有一部分是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13.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甜点:dessert:法语to de-serve把已上的菜撤走,是最后一道菜。中世纪对健康理解:甜食可帮助消化油腻食物。节日往往保留了日常生活所遗失的。中国的甜食:糖水。更常作为零食或小夜宵。食物配对假说:好吃的菜肴往往会组合含有相同味道化合物的原料。北美和西欧食谱VS亚洲食谱:前者将含有相同化合物的原料配对,后者没有相同化合物的食材。这一差异可能也是产生不同菜系的原因。中国对蔬菜色拉的生不太满意:古代中国,烹熟食物是文明的象征。抵触生水。
尾声:“所有语言和文化都有一种本质上的相关性,那就是作为人类所有的社会及认知特质。这些方面——尊重差异,相信我们共有的人性——是悲悯情怀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