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忠信”
主,郑玄注:“亲也”,亲近的意思。若如此解释,则“主忠信”应当翻译为“亲近忠信之人。”(于忠信之人亲近之也)
李炳南《论语讲要》即从此译,他说:“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
而杨伯峻《论语译注》持另一种看法,将“主忠信”译为“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则将“主”译为“崇尚”,将“忠信”理解为品质。杨氏的根据是《论语·颜渊篇》第十章:“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杨氏译为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一句,可见“忠信”是道德品质,并非是“具有忠信品质的人”。
但是,刘宝楠《论语正义》中,释《颜渊篇》第十章“主忠信”,即引用郑玄的说法,释为“忠信之人”。因为此章本就在讨论什么是“崇德”,刘宝楠:“崇,高也。于人有德,尊崇之也。”此说有理。而杨氏则将“崇德”理解为“提升品德”,不知其根据。所以若如此看来,则杨氏解《学而篇》第八章的“主忠信”也就失去了理论依据。
刘宝楠《论语正义》对于《学而篇》第八章的解释相对更透彻,他认为“主忠信”若翻译为“亲近忠信之人”,则与下一句的“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或重复。所以刘氏参考皇侃的《论语义疏》“以忠信为百行所主”,即“忠和信是行为的纲领”,那么“主忠信”的含义就得到升华,即“忠信在己,不在人。”“亲近忠信之人”是外求,而“以忠信作为行为的纲领”则是内求于心,按刘氏话说,“其义较长”。
但实际上“主忠信”即便译为“亲近忠信之人”,也并不与“无友不如己者”意思重复。李炳南《论语讲要》“以忠信之人为师。学需有师,又需交友,则‘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交友。”理亦通顺。
统而言之,将“主忠信”译为“亲近忠信之人”是原意,而译为“忠和信是行为的纲领”则是引申意,二意其实并不冲突,亦不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