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人啊,又来祸害阿婆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部分作品,改编成舞台剧效果最佳。比如《捕鼠器》,就在伦敦西区和英国全国连续上演50多年,共计超过20000次。这是因为表演行当有个规律:话剧看演员,电视剧看编剧,电影看导演。阿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剧作家,她的很多小说可以直接当剧本用。可惜,最近十多年,导演或编剧总想创新,拍出来的东西华而不实,一次又一次的装逼失败。

最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和ITV版都是如此。一个硬把波洛拍成了福尔摩斯,波洛是有强迫症,但波洛也有洁癖啊,为了所谓的平衡,一只脚踩到牛粪,另一只脚也要插进牛粪堆里。《最后的晚餐》布局很牛逼?真是呵呵了,吹一点微风都要大呼小叫的蛋头先生,会在冰天雪地的户外废话连天?一个过于戏精,给波洛加了太多说教的戏,见多了人性至暗的波洛早就云淡风轻了,而且天才往往是藐视法律的,所以这个坚强乐观的小老头绝不会被手头的案子打击到濒临崩溃,就算是身陷《帷幕》,这个傲娇的小老头仍在绝笔信里乐呵呵地当红娘呢。
真是一个人人好为人师的时代,打着阿婆的旗号,却加了这么多私货,脸呢?真要牛逼,学比利·怀尔德,拍一部《福尔摩斯秘史》,全程恶搞,别既想啥啥,又想啥啥。

这一点,拿到阿婆版权的BBC也好不到哪去。最新的《无妄之灾》,简直就是灾难,比三年前的《无人生还》还要坑。拖沓的节奏,狗血的剧情,要知道原著可是阿婆最满意的两部作品之一,结果拍成了英国版《情深深雨蒙蒙》,但完全不如琼瑶阿姨的水平。

可能真的是跪久了,站不起来。但凡演员带点英伦腔,再找个城堡或庄园,评论就是各种高潮。俞敏洪都说了,很多外国人夸我英语说得好,可是中国人从没这样说过。对于腔调的执念,中国人过于看重了,拖个伦敦腔,你就是休·格兰特了?

什么原汁原味的英国味了,什么每一帧画面都是英国美啦,什么复古啦,什么感觉啦,我呸!整个《无妄之灾》简直成了一群精神病人的歇斯底里,太做作,太故弄玄虚,这不就是国产恐怖片的一贯手法嘛,贴上英国标签,瞬间就有了逼格?而且还要政治正确,当然,这部剧里的小姐姐比滚娘顺眼多了。

又是人人都恨死者的套路,但要不要这么明显,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家全是神经病?各种一惊一乍的镜头,分分钟是要告诉观众,快看,他(她)心理有问题,他(她)有童年阴影。讲真,有心理疾病的人一点都不酷,不是每个精神病人都叫小丑?

对于爱听英伦腔和爱看人人都恨死者大戏的观众来说,可以去看看《高斯福庄园》,那才是教科书般的群像电影。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在隐藏。风流的父亲将私生子丢进孤儿院,被欺骗的女人当了男人的女管家。男孩长大,乔装男仆要杀父亲,母亲知道后,提前下手杀了那个欺骗她大半辈子的男人。
这要是让BBC来拍,肯定又是一出狗血大戏。但事实呢,《高斯福庄园》全片都很克制,正是这种克制,让最后两位亲姐妹的冰释前嫌愈加百感交集。当然,《高斯福庄园》还有一个惊天大秘密,那就是,片中的很多角色在九年后搬进了一个叫做《唐顿庄园》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