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五一”惠州游小记
“五一”前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重温了央视关于苏东坡的纪录片,对这位大文豪的人生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眉山到开封、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从读书人到官员、诗人、农夫、美食家等身份,苏轼的一生都在官场的跌宕起伏中,而其生活环境也随着仕途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对他的认识越多越想去了解他留下足迹的地方。别的城市太远,还好有个惠州就在广州旁边,而且之前只知道那里有个西湖还从未去过,于是这个“五一”决定去看看这一苏轼曾谪居过两年多的地方。
早起去坐惠州的汽车,结果等了很久,车没有走高速,不过也没有遭遇假期第一天的堵车,大约两小时到达惠州市区。一路上都灰蒙蒙的,整个四月天气都不怎么好,少有的几个晴天还是在工作日。车进入市区恰好路过西湖,本想直接下车游览,但司机说不能停车,就一直坐到了车站。由于是第一次到惠州,下车后决定先步行看看。

路上偶遇一间书店,“叹书”,上网查了查这是惠州挺有名的网红独立书店。但我觉得挺不“独立”的,整个空间一多半是销售手游和数码产品的,剩下的一小半中又被饮品消费区占去了多部分,只有一排书而已。可能因为是早上,店内人不多,非常安静。


离开书店往北走,来到了并行的下铺路和西堤路,看地图这两条街离江边不远,滨江公园就在附近。这一带有不少隐藏在街巷中咖啡馆,但时间尚早,基本上都没开门。

惠州市区被东江和西枝江分割成好几部分,两江的南岸是惠州的老城区,很多旧住宅和商铺、市场分布其间。沿着下铺路往西北方向走进了一条叫龙船街的安静小路,龙船街往北是水门街和跨西枝江的水门大桥。



一路走着,看得出来水门街是一条很有历史的步行街,沿街有很多小吃店和特色小店,折向东北是东新桥,那里是西枝江和东江的交汇处,直往北走是分成东、西、南、北四段的中山路,西段通向西湖的东门,北段通向中山公园,东段也接着东新桥。对着手机研究了一番地图,决定还是先去西湖看看。
苏轼留下“天下西湖三十六 ,就中最美是杭州”这一说,有山有湖的城市大约景色都不会太差,迄今去过了福州西湖、潮州西湖、泉州西湖、兰州小西湖、徐州云龙湖、济南大明湖等等,就是没去过杭州,虽然一直都在旅行计划中。杭州和惠州这的西湖都与苏轼有关,也是这两座城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至于景色的差别待将来去了杭州再做对比吧。
惠州的西湖是由平湖、丰湖、鳄湖、菱湖、南湖几部分组成的,因中山西路离景区东门较近,因此选择从东门进入,沿着苏堤-泗州塔-孤山-九曲桥-点翠洲-芳华洲-元妙观-北大门这条线路将湖区东半部分走了一遍。



苏堤,北宋时,苏东坡体恤百姓涉水的辛苦而捐资修建了这条石堤,中有西新桥,也叫 “苏公桥 。

苏堤的尽头高处矗立着泗州塔, 又称宝塔、大圣塔、雁塔、西山塔,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为楼阁式八角形七层砖塔,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是苏轼写下的关于的泗州塔的著名诗句。 "玉塔微澜 ”也成了惠州著名一景。


泗州塔的后面是孤山,山上都是根据苏轼在惠州期间的事迹而建的。苏东坡在惠期间有侍妾朝云和儿子苏过陪伴,所以孤山上有朝云墓、六如亭、景贤祠等古迹。父亲苏洵、兄弟子由、儿子苏过苏迈、伴侣朝云,他们都是苏东坡生命中很重要的人,虽然一生宦海浮沉,但能一直保持对生活的信念和热情,除了他豁达乐观的心性,想必与这些人的扶持和宽慰也是分不开的。



孤山往西北是准提寺,因不想绕路,所以直接过东面的九曲桥。九曲桥连接着湖中的小岛点翠洲,点翠洲又有偃龙桥连着芳华洲。





沿着元妙古观旁的慈云路走到景区北面的出口,一路上很多小摊贩和算命看相的,北门的不远处是惠州大桥和桥下东江岸边重建的朝京门。

朝京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年为惠州城的北门 ,原是惠州古城墙的一部分,除了军事防御功能,也有防洪的作用。
在朝京门公交站旁的绿化带里意外发现了黄埔军校东征烈士纪念碑,基座上有蒋中正的题字。后查询资料才了解到当年周恩来指挥的东征军正是通过此门攻克惠州的, 因此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才建在它的旁边,该碑解放初被毁,1992年10月,惠州市人民政府依原碑模式复建。


从朝京门沿着滨江西路往南不远是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往南又可以回到人来人往的步行街中山路,因此决定先去这个小公园看看再解决午饭。

滨江西路绿树成荫,行人很少,路的右侧是城墙遗址。惠州明城墙是在原宋代旧城墙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城垣等级制度,先后经过数次扩建、增高和加固而成。 现仅存中山公园附近这一段。


从城墙遗址旁的阶梯上去就是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中山路是很多城市的标配了。惠州曾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城市之一, 曾两次派员到这里组织发动了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 中山公园原称第一公园,原是隋朝置循州总管府时的府衙之地,东征军攻克惠州后曾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周恩来还发表了演讲。园内有隋代遗留下来的井、 望野亭、 仲恺纪念碑以及后来修建的中山纪念堂和孙中山铜像等建筑。

中山公园南门正对着中山路,北段是老街区,南段是商业步行街。北段路上有几座旧宅和特色小店。





大半天的时间从水门路到中山西路、西湖、朝京门、滨江西路、中山公园、中山路,再回到两江交汇处的东新桥,等于是在西枝江的西岸转了一个大圈,随便找了一家米粉店解决了午饭。饭后继续东行,中山东路的尽头即东新桥的西端是文笔塔,桥东头是合江楼,两处都可俯瞰西枝江与东江两江汇流。


文笔塔建于清初,为楼阁式八边形五层砖塔 ,高20多米,塔内不能攀登。 塔身第二层有红色的方形明窗,第三层开始有圭形门,整座塔从下及上层层缩小。 查资料得知惠州城原有古塔多座,文笔塔背后的建筑原是惠州太守府的东堂庭院,据说苏东坡就是在那里品尝到荔枝,并写下了广为传诵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里除了我就只有来自深圳的一家三口,帮他们拍了照。


合江楼在北宋曾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皇华馆就是朝廷官员的驿馆,这里是苏东坡被贬来到惠州的第一个住处。明朝时这里是惠州府城的小东门,清康熙年间重修过,据说民国时被拆除。如今看到的楼是近年新建的,到达时大门未开,因此也没上去,旁边是翻修一新的水东街,应该也是市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的工程项目之一。
从合江楼一路沿江东行,路过东江公园,直到东江大桥不想走了,决定坐车到住处。

住的地方在江北的佳兆业广场附近。江北是惠州的新城区,与南岸的老城对比明显,更为整齐干净,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体育馆等现代建筑都在这边,也有佳兆业和华贸中心这样的大型商场和很多新的住宅区。假期的商场总是人潮汹涌,对逛街没兴趣,只想找个喝东西的地方歇会。


在旅舍不踏实的睡了一晚,走的城市越多,反而在陌生的地方越睡不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就醒了。洗漱后决定还是再去西湖走走然后再返程,前一天走了西湖的东半部分,准备去看看西面的丰渚园。
丰渚园是惠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一处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园林 ,属于西湖风景区的一部分。 虽然是新建的,但建筑沿袭了岭南传统风格,同时融合了惠州民居特色,有亭台楼阁和石桥数十座,作为一个散步休闲的去处也可一看。 本想着清晨应该游人不多,没想到聚集了各种游客和晨练的市民,本应该幽然安静的园林更像是一处普通公园了。









从丰渚园出来依然是慈云路,再次路过元妙观和朝京门。早晨出门的时候看着天气不错,刚从园里出来就下起了雨。



回程决定换一种交通方式,好久没坐火车了,对我来说乘火车意味着远行,几个月不出远门心里就很渴望这种感觉,而且作为一个不合格的火车迷,乘坐不同的线路和去各地的火车站也算是一种爱好。惠州站并不大,不过很多往返广州深圳这两座大城市的列车都经过这里,随便选了一趟时间就近的车买了票。进了站,等车的旅客挤满了候车室,大多都是去往省内各地的。不久列车开了过来,没想到这一站下车的人非常多,看样子大多应该是来务工的。上车后空座很多,但选择到车厢连接处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路站了回去。


每座城都有它的历史和与之相关的人,不到两天的走马观花,对苏东坡和惠州这座城又多了解了几分,这次没来得及去红花湖和罗浮山,等天气好的时候再做出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