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回云中君一帖
既然云中君说话了,那还是有些问题要请教的。
首先是关于汪晖涉嫌剽窃事件。正如《南方周末:网友调查<反抗绝望>》一文中指出的,汪晖涉嫌剽窃李龙牧470多字、F.C.科普勒斯东280多字、赫拉普钦科80多字、王朝闻60多字,暂不考虑豆瓣网友欧文《证据补遗》一文提供的证据和其他人发现的证据,您认为南方周末这篇文章举出的剽窃事实,是否成立?
其次您认为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是一种不够精确的语言,可有此事?据闻,您是余英时先生的关门弟子,想必您对余先生对汉语的看法是很清楚的,他在接受翡翠台杰出华人系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第一流的英国史著作是用英语写的,第一流的法国史著作是用法语写的,因此他认为,用汉语进行学术写作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义与内涵,并且,汉语在鲁迅、钱钟书、余英时诸先生的笔下准确生动、精彩纷呈,那么我不禁要问,究竟是汉语不够精确,还是您自己的汉语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接上条。三年前您在博客上为陈曾寿改词,并自认为所改之词“胜陈词多多”,有人给你指出所改句子已然违律了,您竟然强辩道“一般对词牌不是特别在意”、“根本没去想查看格律”、而格律太拘泥又小家子气(维舟语,详后)。我想该不会是“汉语不够精确”导致您违律了吧?联系到您面对别人的批评尚且狡辩,在面对其他人之间的学术批评时又如何能够持平中肯呢?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我的这个回帖“不够中肯”,对于这种风格评价我不甚介意,但我想请问您,汪晖先生有至少近900字的抄袭,这个事实能否成立?
下面附上当年乔纳森对云中君改词一事写的“代大匠斫”,供参考。
http://johnathan.blogcn.com/diary,3574830.shtml
2007.01.18 16:01:14
代大匠斫
在云中君的博客上看到如下一段:
因写论顾随文章,翻览《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有陈曾寿《前调》两首,其一曰:
修得南屏山下住
四时花雨迷蒙
溪山幽绝梦谁同
人间闲夕照
消得一雷峰
极目寥天沉雁影
断魂凭证疏钟
淡云来往月朦胧
藕花风不断
三界佛香中。
其中颇有佳句,唯“极目寥天沉雁影,断魂凭证疏钟”数句气格甚薄,与整体意蕴亦不符,一时兴起,遂将其改为禅定版之《前调》:
借得南屏山下住
四时雨翠桥红
溪山幽绝梦谁同
人间闲夕照
消得一雷峰
极目湖天归航尽
明波涌断疏钟
淡云来往月当空
藕花风不断
三界佛影中。
上阕写人境之美,下阕写佛境之美。以“归航”寓“慈航”,以“明波涌断”接雷峰,过度(当为“渡”——引者按)分明。既有“藕花风”,则香字可去矣。余所改胜陈词多多。且令我思及西湖之美。
且不管从文辞上讲改作是否“胜陈词多多”,有两点是很清楚的,改的人没读过几本词籍,在声韵方面也没有什么常识。
一。所谓“前调”者,前面那一调也。具体是哪个词牌,要看词籍印刷的不同情况而定。像陈苍虬这阕,分明是《临江仙》。改的人居然就把《前调》当成词牌来引,足见其读词甚少。与此类似的,还有所谓“前人”者,指前面那一个人,以往也看到有人竟把这说法当成了古代某无名氏了。
二。依《临江仙》之格律,“极目寥天沉雁影”乃“仄仄平平平仄仄”之句,改作“极目湖天归航尽”的“航”字是“七阳”的,为平声,显然违律了。原来的“三界佛香中”为“仄(可平)仄仄平平”之句,改作“三界佛影中”,“影”便是仄声了,显然也不合律。像这种地方,稍明声律的人都是熟悉的。
苍虬是何等作手?代大匠斫者必伤其手,信然。
相关评论
weizhou77 ( http://weizhou77.blogcn.com
云中君的blog上也有人指出以上一些错误了,刚看到他本人的答复,他承认“一般对词牌不是特别在意”、“根本没去想查看格律的”,看来他想的都是从文学意味角度着眼,反倒觉得格律“太拘泥了,似乎又有点小气”。
以此自我辩护固然也不鲜见,如苏词也多不合格律,为李易安所轻。不过东坡是明知故犯,云中君要么算“不知者无罪”?不拘泥是好的,但诗词也并非只是凑足字数。
至于他自认“胜陈词多多”,我也不想说什么,如乔兄一样,还是不要卷入风格之争的好。
2007-01-19 11:46:52
乔纳森(访客)(访客)
哈哈,维舟兄,看来我们只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了。
首先是关于汪晖涉嫌剽窃事件。正如《南方周末:网友调查<反抗绝望>》一文中指出的,汪晖涉嫌剽窃李龙牧470多字、F.C.科普勒斯东280多字、赫拉普钦科80多字、王朝闻60多字,暂不考虑豆瓣网友欧文《证据补遗》一文提供的证据和其他人发现的证据,您认为南方周末这篇文章举出的剽窃事实,是否成立?
其次您认为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是一种不够精确的语言,可有此事?据闻,您是余英时先生的关门弟子,想必您对余先生对汉语的看法是很清楚的,他在接受翡翠台杰出华人系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第一流的英国史著作是用英语写的,第一流的法国史著作是用法语写的,因此他认为,用汉语进行学术写作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义与内涵,并且,汉语在鲁迅、钱钟书、余英时诸先生的笔下准确生动、精彩纷呈,那么我不禁要问,究竟是汉语不够精确,还是您自己的汉语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接上条。三年前您在博客上为陈曾寿改词,并自认为所改之词“胜陈词多多”,有人给你指出所改句子已然违律了,您竟然强辩道“一般对词牌不是特别在意”、“根本没去想查看格律”、而格律太拘泥又小家子气(维舟语,详后)。我想该不会是“汉语不够精确”导致您违律了吧?联系到您面对别人的批评尚且狡辩,在面对其他人之间的学术批评时又如何能够持平中肯呢?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我的这个回帖“不够中肯”,对于这种风格评价我不甚介意,但我想请问您,汪晖先生有至少近900字的抄袭,这个事实能否成立?
下面附上当年乔纳森对云中君改词一事写的“代大匠斫”,供参考。
http://johnathan.blogcn.com/diary,3574830.shtml
2007.01.18 16:01:14
代大匠斫
在云中君的博客上看到如下一段:
因写论顾随文章,翻览《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有陈曾寿《前调》两首,其一曰:
修得南屏山下住
四时花雨迷蒙
溪山幽绝梦谁同
人间闲夕照
消得一雷峰
极目寥天沉雁影
断魂凭证疏钟
淡云来往月朦胧
藕花风不断
三界佛香中。
其中颇有佳句,唯“极目寥天沉雁影,断魂凭证疏钟”数句气格甚薄,与整体意蕴亦不符,一时兴起,遂将其改为禅定版之《前调》:
借得南屏山下住
四时雨翠桥红
溪山幽绝梦谁同
人间闲夕照
消得一雷峰
极目湖天归航尽
明波涌断疏钟
淡云来往月当空
藕花风不断
三界佛影中。
上阕写人境之美,下阕写佛境之美。以“归航”寓“慈航”,以“明波涌断”接雷峰,过度(当为“渡”——引者按)分明。既有“藕花风”,则香字可去矣。余所改胜陈词多多。且令我思及西湖之美。
且不管从文辞上讲改作是否“胜陈词多多”,有两点是很清楚的,改的人没读过几本词籍,在声韵方面也没有什么常识。
一。所谓“前调”者,前面那一调也。具体是哪个词牌,要看词籍印刷的不同情况而定。像陈苍虬这阕,分明是《临江仙》。改的人居然就把《前调》当成词牌来引,足见其读词甚少。与此类似的,还有所谓“前人”者,指前面那一个人,以往也看到有人竟把这说法当成了古代某无名氏了。
二。依《临江仙》之格律,“极目寥天沉雁影”乃“仄仄平平平仄仄”之句,改作“极目湖天归航尽”的“航”字是“七阳”的,为平声,显然违律了。原来的“三界佛香中”为“仄(可平)仄仄平平”之句,改作“三界佛影中”,“影”便是仄声了,显然也不合律。像这种地方,稍明声律的人都是熟悉的。
苍虬是何等作手?代大匠斫者必伤其手,信然。
相关评论
weizhou77 ( http://weizhou77.blogcn.com
云中君的blog上也有人指出以上一些错误了,刚看到他本人的答复,他承认“一般对词牌不是特别在意”、“根本没去想查看格律的”,看来他想的都是从文学意味角度着眼,反倒觉得格律“太拘泥了,似乎又有点小气”。
以此自我辩护固然也不鲜见,如苏词也多不合格律,为李易安所轻。不过东坡是明知故犯,云中君要么算“不知者无罪”?不拘泥是好的,但诗词也并非只是凑足字数。
至于他自认“胜陈词多多”,我也不想说什么,如乔兄一样,还是不要卷入风格之争的好。
2007-01-19 11:46:52
乔纳森(访客)(访客)
哈哈,维舟兄,看来我们只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