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世袭
山里待了一周,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一些不晓得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的成年人。
每天走过乡间路,途径瘦弱的小河,河床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还有隔河相望,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地。
村里的人,看上去悠闲自在。蜗居山里,忙来插稻,闲来摘菜。偶遇慈祥的老婆婆,一生未出山,闲聊谈及一地方,两小时车程,婆婆摇头说好远好远。
麻将是村里人的主要消遣。幼儿园周边,小学附近,有房子的地方似乎就有麻将馆。一路走去,无论早晚,入耳之声总少不了麻将桌上噼里啪啦的喧闹与聒噪。
不懂什么样的人生是正确的,呵,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大概就是一个错误。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更何况,“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宏大且无解的概念。
想起去年和一老师聊天,那时老师刚从民族村落返城,小小的村落似乎处于“文明”的边缘,一方土地,自给自足,世代繁衍。村民安定愉悦,没有过多的欲望,亦没有过多的烦恼。老师说,那是很多城里人羡慕却不可得的生活,如果强行将他们推进“文明的漩涡”,似乎也是一种残忍和不公。当时觉得甚有道理,但如今想来,如果从儿时起便给他们足够多的选项,不知他们是否会有触摸“文明”的渴望?
如同大山里的孩子,如果听觉系统里最根深蒂固的是麻将的碰撞声,那他又怎会晓得用什么样的姿态去聆听其他美妙的声音?很少有人希望自己的后代继续自己的生活,可是他们却真真实实把自己的影子复制在孩子身上。
淳朴、善良、憨厚,是我们对这些成年人最常用的形容词,可是如果我说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另外一面的懒散、停滞、狭隘,看到了贫瘠像村里的小河一样潺潺流动、生生不息,是不是会显得过于道德制高?
如何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