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宁德寿宁下党村王氏族人
下党,旧时名党川,缘于溪水川流不息,而村前左右各有一座小山“拱卫”着村庄。旧时村里王氏子弟就在此苦守寒窗。阁高三层,坐南朝北,建于清道光年间( 1821-1851年),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穿斗式木梁架。下党村山清水秀,被村民记载于族谱中就有八景:天马耸秀、金狮戏水、南桥虹水、仙岩高耸、双岵镇立、棋盘石鼓、旌旗启瑞、风阳春刹。

下党村居住着王氏族人。王氏始祖王羌九在元大德二年(1298 年) 由霞浦县沙湾迁徙上党水尾前洋定居,七十余年后,至三世王显五再迁居下党。王氏后裔迁往浦城、顺昌、福安、霞浦、安徽及县境内的上屏峰、溪底、亭下、张坑村等地。

在村隔岸,有一岩石贴山直立潭中,高20 余多米,白色的纹理均匀地上下箍三圈,岩体中空,形似饭甑,村民们叫它饭甑岩。每当山洪暴发时,激流撞击岩石,水雾便从石腹中阵阵冒出,犹如蒸饭时散发出的缕缕蒸汽。村人说,水能浸到饭甑岩,村里人就家家富足、年年有余。传说中这块石头有灵气,很大气,兆征人丁兴旺。

因受地势所限,住宅的规模都不大,多数为三榴。王氏宗祠是村里最有特色的一座建筑。宗祠原有建筑毁于火灾,民国24 年(1935 年) 重建。现存建筑为两进厅堂,祠内悬挂“三槐堂”“百口同居”“五代同堂”“功在家国”4块匾额。“三槐堂”是暗示王氏祖宗曾经的风光。“功在家国”匾源于民国31年(1942 年),王氏宗族在抗日战争中“献金有功”,由当时寿宁县长郭振华赠送。

清朝乾隆年间,下党村王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国学生、秀才、贡生、庠生等读书人也层出不穷。生于乾隆戊辰年(1748年) 的太学士王国桢,生有11子,至玄孙五代人全部健在,共104 人。王氏家庭百口同居的消息迅速传到了福宁府。知府郑家麟连连稀奇,决定亲自前往看个究竟。道光丙戌年(1826年),王国桢正好80岁寿辰,郑家麟从福宁府前往寿宁下党,走进王国桢这个大家庭,核查了百口同居的情况。

王国桢家道富裕,一家建有3座大屋; 分别供做饭、休息活动、住宿。在做饭的大屋,并排着3个灶台,做饭的、煮菜的、熬汤的。大饭甑,高1.2米,能蒸100多斤的米饭,需2个青年后生才能抬得动。吃饭的时候,12张并排的八仙桌坐满了男女老少,嬉闹嚷叫,好不热闹。

郑家麟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连连称绝。住宿的大屋如同大驿馆,七榴三层的土木结构,分主屋、侧屋、厢房、偏房,以回廊贯通。大屋光住宿就有80多个房间,长辈住一层,孩童、妇女住二层,年轻住三层。在休息活动大屋,设置了家庭学馆、书屋、棋室等,孩童每晚在这儿读书习字,文化氛围浓郁。贵府人丁兴旺,百口同居,家庭和睦,实乃令人钦佩,今没带什么礼品,就送上一梨二匾吧。”郑家麟说“这个梨吧,就分给众人吃了,二匾就挂在大门上。一个梨要分给上百口人吃? 王夫人听到知府大人的话,又惊又喜,对着郑家麟说:“感谢知府大人送梨之恩。”随即,王夫人吩咐将梨放至石白里捣烂,配以豆浆,加热,分给全家人吃,知府大人与随从也每人喝一杯。郑家麟一边尝着水果豆浆羹,一边说,王夫人如此聪颖智慧,才会拥有百口人同居啊。郑家麟吩咐随从将两匾“百口同居”“五世同堂”挂在王府的大门之上。他回到福宁府之后,向朝廷呈报:“举报申详各宪大人,咨部汇题奉旨许旌表,钦赐给匾建坊,名登省志,千载扬芳。从此,“百口同居”“五世同堂”这两块匾额一直保留在下党村的王氏宗祠里。
▍内容来源:百科普及宁德城市资讯网络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