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阅读史十佳
查看话题 >阅读史就是成长史
在扫过这个标题的时候,头脑里的想法就像面汤上的蒸汽,不断产生和消失,更迭和翻腾。我首先抓住的是阅读史这个字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小学时蓝色封面的一本《格林童话》,初中时语文课程推荐的《繁星春水》,《昆虫记》,再到后来大学时的诸位国内作家。当我想起《格林童话》这本书,我总是假设它是蓝色封面的,躺在堂屋靠墙的一把椅子上,椅子上方还挂有一本不知是哪一年的日历。而初中的那个晚上,我抱着50块钱一套装在盒子里的十本书,穿过微雨笼罩的街道和湿润的夜色,回到寝室楼。直到大学,我总是想起我一个人去自习室看书的下午,回来时沿着梧桐道往右手边看过去,越过广场和广场边高大的杨树,就会刚好看见五点钟的太阳。
其实我知道,我看《格林童话》的时候,那面墙上是没有日历的。我也知道,我抱着那本书回来的那个夜晚,其实并不一定是下着雨。至于我大学里看的书,更多的是在那些寒假和暑假的家里。我当然会知道这些。但是我也知道,放着《格林童话》的那把椅子,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它上方一定会挂着一本破旧的日历。也知道,上初中的时候,我一定在某个下雨的夜晚感受到了什么。我也确信,下午五点钟的时候,从梧桐道往寝室走,经过广场边的时候,阳光一定会照到你的右脸上。
而直到后来,关于格林童话,挂在墙上的日历,初中校外的夜晚,梧桐道,自习室,余华,梁晓声,路遥,张炜 ,顾城,阿来,迟子建,萧红,所有的事情都模糊地看不清了。
下面是我顺着时间线所能够想到的那些给自己带来深沉的触动的几部作品。里面一些人物我不记得名字的也不去查了。
1. 《母亲》
我不能够记得这本书的情节了。就像我不再记得我同时看的《老师》,《白发卡》等梁晓声中短篇小说的内容。但是,这一批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姑且用这个词),给了我从大学开始的阅读之路第一次感动。或许我是从这时候开始尝试着继续阅读。
2. 《在细雨中呐喊》
我一直记得的是他家的房子很小,有一小半都沉在地下面。 还记得原野上的荆棘,以及书里面他在荆棘中穿梭的描写。尽管我内容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里面还有关于家庭的描写,当时在当时困境中的生话。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是因为我是第一次见从童年的视角审视自己家庭和生活的小说。再后来我总是无端想起前面说到那两个场景,一个是房子,一个是荆棘,很多很多次。巧合的是,后来我看了张炜的《你在高原》,里面也是有独自一人无穷尽地探索和思考的主题,也有旷野上的跋涉,但是总体上而言,余华的这本书我是铭记地更深。
3. 《平凡的世界》
恕我直言,窃认为每一个已经稍微读过一些国内大家的中长篇小说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应该将《平凡的世界》列为自己的未来必读书目,或者至少可以试着读一下。少安的故事,少平的故事,晓霞的故事,当然,还有很多其它人物,都是值地去了解和品味的。其中的少平,人物刻画上很立体,有某种很难得见到的品质,再后来我想了想,其实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隐隐有些相似,而《刀锋》里的那个飞行员也稍微有一丢丢相似。只是《刀锋》是远不能和前二者相比的。
4. 《奔马》
《春雪》和《奔马》作为丰饶之海的前两部,前者至柔,后者至刚。我会抛出一个问题,究竟这两人的性格是同一个性格的不同体现,就像白天的海岸和夜晚的海岸,还是从一个性格转变成了另外一个性格,就像种子变成大树?《春雪》里我记得最深的是清显和本多在湖心岛的那一篇,《奔马》我记得最深的一个是瀑布下的场景,另一个是描述神风特工队的一小部分。皎白易污,刚峣易折。我好像没有想到任何与之相似之处的小说人物,阅读这两本书会感受到完全新的东西。
5. 《到灯塔去》
第一次正式地接触“意识流”风格的作品。第二遍我没有看完,尽管我知道更大的背景可能是两个时间点里拉姆齐夫人身边的不同人物。但是究情节而言使人印象深刻的更会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某位先生画画的场景,某位男士跟着拉姆齐夫人去店里的情节,还有他女儿的恋情,我记得还有她的久久未嫁的大女儿的故事。我是说,能够被感受到的生活才能够承载时间,而伍尔夫就是用其敏锐的写作手法,有如上帝角度洞悉所有人的行为和想法,将一个下午发生的一次聚会前后呈现给了读者。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本书在一瞬的时间刻画出了永恒,踩在关于时间和生命的主题上,并且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读后会有意犹未尽的体验。
6. 《像青草一样呼吸》
大学时看过顾城的诗,近来又在重翻。真诚地,真挚地,纯粹地,热烈地,我以为他感受到了生命本身。
7. 《卡拉马佐夫兄弟》
大部头巨著。里面的三兄弟,阿廖沙,伊凡,迪米特里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品质和特点。陀时常会在他的著作里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让双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话当中层层递进。这种表达观点的方式十分地直接,也是十分地深入,因为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很多更加委婉和间接的方式。但是陀他就是不同,他的思索十分深入,只能够通过相对直白的陈列来呈现自己的观点。就像是,他直接将一座大山放在你面前,对你说,攀上这座山。里面阿廖沙的所有,伊凡的那篇论文,迪米特里和一位女人之间,还有几次他们三兄弟中两两之间的谈话,那位主教的故事(让我记住了麦子的比喻),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并不是所有的长篇巨著都是有气势的,而这本书是有着压迫人的气势。
8. 《小径分岔的花园》
《南方》,《小径分岔的花园》,《沙之书》,一个标题带有“会议”的那篇,一个说“那一晚同时体会到了爱情和死亡”的那篇,还有标题有“废墟”讲到轮回的那篇,等等,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几篇。我不得不惊叹于博尔赫斯瑰丽的想象力,臣服于他对于时间/永恒/生命这类概念的拿捏能力,和着迷于他对于小说里快节奏的掌控力。我短篇小说看得少,一直在试着啃长篇。但是博尔赫斯的小说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他的小说常常很短,数页或者最多十多页,但故事都简短有力,澎湃迭起,会像蛛丝一样紧紧缠住读者的注意力。相比于其他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巨匠(或许他们是偏重现实主义?),博尔赫斯的主题和他们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使我叹为观止的一个原因。
9. 《在斯万家那边》
如果说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能够感受到压迫人的气势的话,如同面对着海浪,那么阅读《追忆逝水年华》则是如同置身于大雾之中,又或是身处深海之下,是一种静谧地被包裹的感觉。在阅读过程中你不断地在四周探寻摸索,顺着普鲁斯特的笔触去感受到主人公细腻的情感。而毫无疑问地,在你躺在床上的时候也会尝试着伸出手从黑夜里去抓住那些消失已久的情感,等待着一次闪电般照亮一切的触动,让你突然间清晰地看到你所念念想起的情景。关于这本书我没有更多的话要说,是因为我认为自己还远远不够。
10. 《我是猫》
这本书买来后翻过几次,觉得有些索然无味,以为似乎在强硬地以猫的第一人称描述社会。有一次遇到隔壁一个图书馆的捐书活动,就提着好几本书去了,当时是中午,结果接待的人不在。我就在图书馆里找了个地方坐下等,因为其它几本我都看过了,我就从头开始看了这本《我是猫》。然后就感受到了这本书的诙谐有趣之处,再后来当然我就自己留下了这本书。主题的话就先不说,反映了夏目漱石在当时社会转变过程中对社会百态的看法。然后是最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一言以蔽之,我着迷于这只猫。我是说,真的很有意思。这本书极尽诙谐之意,无论是描写它平日几大爱好的篇章,“猫素烧”的部分,“鼻子”的部分,“柿子皮”的篇章,都让人忍俊不禁。而主人和其他人的刻画也很形象和代表性,尽管像那样的旧知识分子其实在当前现实社会是很难看见,就像是另一个遥远世界发生的事。但是里面的一些人物冲突的刻画,在当今社会也还是有一定的洞见力的。总之,这本书我能够读到而没有错过,是挺幸运的。
© 本文版权归 catchthebreez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