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宋词鉴赏》——偶感
中国诗和中国词的韵味和境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现在偏有我这个好事者,想谈谈。
黄龙有三境界,境界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境界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境界三,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我以为此三境界不仅可以适用于文学欣赏,更可以延伸理论至做人做事的范畴。
境界一:“天街小雨润如苏,邀看草色近却无”
热烈的歌颂自然,歌颂自然的美景,歌颂自然种种万物的生命形态,这历来是中国诗人的要旨,朋友相聚,饮酒助兴,兴之所至,赋以诗词。心灵的宁静往往使人忘乎所以,这时对外界感受最多的往往是自然,自然的山、水、花、草、树,都被赋予了活泼泼的生命,唯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方能尽兴。
境界二:“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多么惊艳的诗句,惊艳中带着一份固守的恬淡、自然,仿佛亭山已不单单是棵树,而是寄托了无限相思的恋人,当然这只是看诗人一厢情愿的联想,要知道,在作者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沟通远比爱人间的心心相印重要,生命本当如此,一棵树,一朵花,皆是真理,难怪诗人叹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见证世事变迁的除了人,还有无边无际的物。从一朵花,一棵树的角度,联想至自己命运的难测,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境界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前面的只是精神层次的铺垫,是量变的积累,那么,境界三就是质变的飞跃。感怀身世,忧国忧民,种种情绪聚发齐聚,山不再只是山,水不再只是水,而是想象中的山,想象中的水。自然万物皆有生命,我们用自己的情绪强加于它的悲喜忧虑,最终改变不了其作为自然万物自身的规律,发端于自然,升华于精神,最终又回到自然的安慰中,这正是中国诗词的主要韵意所在。
不才偶得体会,献丑。
现在偏有我这个好事者,想谈谈。
黄龙有三境界,境界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境界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境界三,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我以为此三境界不仅可以适用于文学欣赏,更可以延伸理论至做人做事的范畴。
境界一:“天街小雨润如苏,邀看草色近却无”
热烈的歌颂自然,歌颂自然的美景,歌颂自然种种万物的生命形态,这历来是中国诗人的要旨,朋友相聚,饮酒助兴,兴之所至,赋以诗词。心灵的宁静往往使人忘乎所以,这时对外界感受最多的往往是自然,自然的山、水、花、草、树,都被赋予了活泼泼的生命,唯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方能尽兴。
境界二:“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多么惊艳的诗句,惊艳中带着一份固守的恬淡、自然,仿佛亭山已不单单是棵树,而是寄托了无限相思的恋人,当然这只是看诗人一厢情愿的联想,要知道,在作者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沟通远比爱人间的心心相印重要,生命本当如此,一棵树,一朵花,皆是真理,难怪诗人叹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见证世事变迁的除了人,还有无边无际的物。从一朵花,一棵树的角度,联想至自己命运的难测,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境界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前面的只是精神层次的铺垫,是量变的积累,那么,境界三就是质变的飞跃。感怀身世,忧国忧民,种种情绪聚发齐聚,山不再只是山,水不再只是水,而是想象中的山,想象中的水。自然万物皆有生命,我们用自己的情绪强加于它的悲喜忧虑,最终改变不了其作为自然万物自身的规律,发端于自然,升华于精神,最终又回到自然的安慰中,这正是中国诗词的主要韵意所在。
不才偶得体会,献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