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在淘宝打差评吗?
查看话题 >我在淘宝评了一个差评,惹来了死亡恐吓

“昨天,我收到了人生第一个死亡的恐吓信息。而原因,仅仅是因为我在淘宝评价了一个差评。”
事件还原
事情要从两个月前说起,二月份,我们在淘宝上买一个柜子,而这个柜子到货奇慢,足足等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等到了,叫上师傅来安装了,却发现60个配件漏发30个,最主要的7块板尺寸错误,辅助用的6块板漏了1块,完全安装不了。联系补发呢?足足又等待了大半个月。此时,离购买已经2个月了。
这段时间,一直联系淘宝客服,得不到积极的回复。大部分时间的“已读不回”,补发的快递单号过了1周,依然搜索不到物流信息。搬运费,安装费,租金,通通付诸流水。
去到快第2个月的时候,我们终于忍不住给了人生中第一个“差评”。但万万没想到,这个差评惹来了恐吓的噩梦。打电话,发信息,商家不断骚扰要求删除差评。无奈之下,我向淘宝小二寻求帮助,小二立刻建议投诉,并建立投诉档案。

但又一个万万没想到,投诉以后,卖家变得更加恐怖了。更疯狂的电话,并且开始发出各种威胁的恐吓短信。(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观众不适。)

“我明天就去报复你”
“我买了去你们那的机票”
“现在我走极端,你跟我拼吧”
“你全家会付出代价,我杀你一个也是死,杀你全家也是死,你等着吧”。
除了发短信,他也肆无忌惮地在淘宝上发攻击性的言语。




他一再强调,自己是店员,如果我不删除差评,就以死威逼。
第一次面对这种事情,我们多次向淘宝求助,但淘宝这个“正义”的平台一直坚持让我们维权申诉。但是一旦申诉信息公开,怎样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维护权利?

面对这个“委婉”的答复,为了避免得更多的骚扰,还是把投诉给撤销了。

一个差评,只是按照规则设定所给反馈,竟然使得店家失控地要挟恐吓,无所不用其极。而作为一个快递信息被公开的消费者,却什么也做不了。
但原来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真实个案
1. 17年4月,女大学生小付在淘宝上买了一件衣服,觉得质量不好给了个差评。没想到的是,店家竟发来威胁短信,称如果不删除,就将其个人信息卖入色情网站。

2. 12年5月,武汉一高校女大学生对卖家给予了差评而收到卖家寄送的寿衣。

3. 17年3月,厦门阮女士在淘宝购买纸尿裤,因给差评,在短短6小時內,接到上千骚扰电话。

4. 14年9月,薛先生在淘宝购物时买了一双旅游鞋,收到货时发现鞋子质量一般,鞋头还有些开胶,于是给了卖家一个差评。薛先生最后还收到一个“诡异邮宝”,拆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印着大大的黑色“奠”字的黄色裹尸袋。

5. 17年8月,陈先生在淘宝网在购买了一双女鞋,送给女友。收货后,他感觉鞋材很差,味道刺鼻,女朋友穿了一会儿脚就磨红了。随后给出了差评,并申请了退货。店家不断打电话,发短信骚扰。

6. 16年1月,小颖在某店铺买了一条裙子,因退货邮费问题给予商家差评。没过几天小颖收到卖家寄的几百万冥币。

7. 16年3月,武汉女子因为给了卖家差评,被威胁“等着”、“你还不得了”等言语恐吓。随后,在一天时间内竟接连收到挽联和写有自己名字的灵位。

8. 12年7月,衡阳徐女士网购衣服,因质量问题表示要给差评,不久收到包裹,里面是一坨大便。

淘宝差评成为买卖双方的“地雷”?
这些极端例子告诉我们:因淘宝差评受恐吓,已经不是少数了。面对差评制度,消费者更是避而远之,怕惹火上身。所以,最终淘宝是一个被萃取到只剩“好评”的平台。
那,差评究竟是一种好的反馈制度,还是根本就是一个随时引爆的“地雷”?
对于消费者
“你敢给差评,就等着卖家报复吧”成为了淘宝的潜规则。
以前在实体店购买东西,就算货品有问题,我们顶多是面对面,面红耳赤地要求退货或者退款,也是双方在理性情况下协商。但在淘宝,卖家掌握着我们的电话,地址。所以一旦与卖家发生什么纠纷,我们的信息安全都不能受到保障。

卖家用30元就可以上网购买「呼死你」的恶意服务,一天用无数个虚拟电话打几千个电话骚扰你。也可以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到你家。
你以为购买了一个商品,用「好评」,「差评」可以准确地评价一个商品,并将你的体验告诉给下一个消费者。但现实是因为怕被骚扰,就算购买了一个货不对板的商品,也只能忍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敢给差评?
对于卖家
对于卖家,一个中差评就会直接影响到店铺的销量甚至信誉,可以说是攒信誉百般难,丢信誉却在分分钟了。
网店一年有48分,“跟驾照似的,每年回血一次”,如果买家给了网店差评就会被扣1分,每扣1分都会影响流量。好评越多的店铺,就更容易获得流量。在这个“流量就是王者”的网络里,为了流量,店家分分钟跟你拼过。

于是,就催生出了一条帮助商家刷好评、改差评的产业链。
有刷好评的,自然也会有人恶意差评,衍生出了「差评师」这个职业。
差评师,顾名思义,就是靠给别人差评生活的人,是由淘宝催生的网络交易敲诈行为。淘宝上有很多恶意买家做起差评师,专门以给网店差评为手段索要网店钱财,甚至还出现多人合作的“团伙作案”,给淘宝卖家造成巨大伤害。
评价机制的背后
转眼,我们和淘宝已经情系15载,却没有获得一份安定。发现评价机制的背后,只是让你“缴械投降”,“屈打成招”。
当我以为淘宝给了我一个投票的权利,面对优秀的服务,我给予支持的一票,按下一个赞,点上一个「好评」;面对恶劣的服务,我能给出反对的一票,留下不满的意见,让平台获得更好的体验。
但原来,淘宝给了我一个定时炸弹,我上演的是拆弹专家,红线和绿线,你永远只能选择属于「好评」的绿线,因为剪了红线,我后果自负。远程协助你的长官,并不能救你的近火。
在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进步更快的今天,我们在地铁有一系列的安检,排除各类爆炸,但却没有健全的系统,保护人们在网络世界所受的攻击和威胁,排除虚拟世界五花八门的新型“危险物品”。该谁来建立这套法则呢?难道只是淘宝吗?还是我们只能私人组织一队由买家组成的“复仇者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