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器物中的侘寂之美
查看话题 >侘寂之美

“如何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
首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地一干二净。
然后,摇晃其中一棵树,
好让少许树叶掉落。
这就是wabi-sabi。”

“首先割下一捆草,
将其竖立在原野上,并把顶部绑紧束好,
就这样,一座草屋出现了;
第二天,松开草束后,
一瞬间草屋又回归为广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
这就是wabi-sabi。”
引用自Lenoard Koren《Wabi-sabi》。

侘寂(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侘寂[chà jì]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wabi sabi不是老旧的,逝去的,枯寂的美感,而是即便在废墟中依然能够重生的力量,就像一岁枯荣重生的雪下青青草。
说到侘寂美学(Wabi Sabi),可能连日本人自己也很难说出它的具体含义,但是它已经如希腊美学之于西方一样影响着日式的审美。



侘寂美学的哲学观受到道家以及禅宗的激发,而心灵状态则源自于唐宋时期诗词与水墨画里苍凉、极简的氛围。


“侘”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来描述当时平安时期的“侘人”,后来逐渐演变成“出世离群”、“悠闲”的意思。
现在的“侘”是对以下事物的否定:富有、富贵、华丽、巧言令色、鲜艳、艳丽、豪华、丰满、繁琐;相反,可以用以下词汇来表示“侘”的概念:贫困、困乏、朴直、谨慎、节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简素、幽暗、静溢、野趣、自然、无圣。



而“寂”日语音为"sabi",指的是“孤寂”,“凋零”的意思。(历史原因是平安末期日本社会动荡,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而形成了新的审美意识)。
“侘”是一种空间性的事态,而“寂”是一种时间性的事态。Wabi-sabi正好是融合了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一种审美方式。



Leonard Koren曾在《Wabi-sabi》一书中对其作了系统的解释。他归纳出其主要的几点核心思想是:
1、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
2、所有事物都不完美。
3、所有事物都未完成。
用这三点来观察具有Wabi-sabi特性的事物,我们就更能理解它们为何呈现出那样的状态。
就本质而言,Wabi-sabi针对的是中国16世纪甚至更早所追求的完美或是壮丽美学。而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相比,Wabi-sabi更是在各个方面与其形成了对立:比如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的逻辑,而Wabi-sabi强调非理性的直觉;现代主义表现为精确的几何形式,Wabi-sabi则呈现出朦胧模糊的有机形式;现代主义采用人工素材,而Wabi-sabi则倾向于天然素材;现代主义喜好光滑流线,而Wabi-sabi则沉迷于天然粗糙;现代主义注重功能和效用,而Wabi-sabi觉得它们不是那么重要;现代主义认为完美的物质性是理想状态,而Wabi-sabi认为完美的非物质性才是;现代主义追求持续永恒,而Wabi-sabi觉得每件事物都是短暂易逝。
有了这些比较,也许我们就更能理解日本的建筑师,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比起西方的同行,为什么更喜欢用天然的材料,更喜欢在作品里引入自然,作品也更有“轻”或者“无”的感觉。

日本茶道中的Wabi-Sabi
侘寂之美
而日本茶道正是把Wabi-sabi做了最全面实践的地方。




日本花道中的Wabi-Sabi
侘寂之美
侘寂,不依托外在、简朴,在不完美中发现美。



池坊流派花道创始人池坊专应曾受千利休的茶师武野绍鸥所托去插花,他的插花实在是太漂亮了,绍鸥非常感慨,问他:“你是以一种什么心情在插花?”专应回答:“我一边在脑海里描绘着溪边生千草这句的场景,一边插花。”


“朴素、寂静、谦逊、自然……”这些挂在侘寂身上的标签。


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利作也曾说过:盛开的花不能用作插花。日本茶道,在茶室的壁龛里,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



在破了的花瓶、枯萎的枝叶上都有“花”,在那里由花可以悟道。 “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禅宗的影响。





日本陶器中的Wabi-Sabi
侘寂之美
日本的陶瓷器皿用色极素,隐有禅意。那些匠人们手中质朴的陶瓷,每一条行走的痕迹,每一个起伏,若心静便能感觉到属于陶瓷器皿的韵律和侘寂美学,在安静的角落,静谧而典雅。






在日本的器物设计上,宁愿以雾面的表现处理取代亮面;宁愿以手工的手渍替代人工的光滑;宁愿以裸露的处理过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缝制。也因而观察许多日本设计师的作品,都可以呈现上述的特点。民艺大师柳宗理的设计作品正是一种“拙”的造型意象,其餐具的表面几乎都是雾面处理。再者知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先生,认为玉石光泽乃经过人手长年累月的触摸,而使油垢汗脂渗透进去所呈现的特殊光泽,因而产生特殊的风雅韵味,亦即手渍触感所自然天成的表面痕迹。





由于这种欣赏旧物之美的态度,这个词与古董鉴赏关系很深。有这个概念的日本古董鉴赏和西方古董鉴赏就有了不同之处,比如日本的古董鉴赏由于“寂”这个概念更为重视自然在物品上留下的痕迹,而西方的古董鉴赏更注重古董本身的历史价值。

在生活上,“物质贫乏,精神富足”就是WABI-SABI的格言。换句话说,WABI-SABI要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于追求成功——财富、地位、权势和奢华享乐,而要懂得享受毫无滞碍的生活。



在侘寂的世界里,一朵枯萎的花是美的,一捆未经修饰的草屋是美的,一个颜色混战的茶壶是美的,所有从造价角度来评判的材质价值体系都会抛到一边。与西方那种认为不朽,壮观和耐久才是伟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赏的是凋零,离群索居和隐匿。


世上,完美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见。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命,其实都存在着不完美。
文/元培学堂
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