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的前世今生
西红柿的前世今生
转眼即要入夏,再过几个月,北方露天种植的西红柿便开始上市,相比于大棚种植西红柿的发硬,味寡,果实不饱满,露天种植的西红柿简直是媲美水果的存在。

从小就听大人们称呼西红柿为“洋柿子”,百思不得其解,再后来,上学,听说西红柿还叫“番茄”,明明是西红柿,为啥名字这样怪?遍查资料后才知道,原来,西红柿最早是“外国户口”,早期人们是不敢食用西红柿的,传闻有剧毒。
虽然种植西红柿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美洲的印加人和阿兹台克人早在公元前700年就开始种植西红柿)走上餐桌时间却还不是很长。

最早关于食用西红柿的记载是16世纪。而这批“勇士”是正是玛雅人和墨西哥南部地区的原住民,他们选择生吃这一简单粗暴的方法,其实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西红柿的原汁原味。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在墨西哥意外发现西红柿卖相极好,于是将其带回欧洲,作为高档观赏植物,但是,没人敢尝一口。

直到一个“作死”的画家的出现,自杀的时候选择了吃西红柿,在默默吃了一个之后,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一天时间过去了,除了肚子饿没有别的不良反应,于是,西红柿开始走上餐桌。
再后来,一次宫廷聚餐,西红柿被作为主菜。殊不知,那次聚餐西红柿直接“撂倒了”一帮贵族,几百年过去之后,西红柿的罪名才洗清。

据说,“罪魁祸首”是当时的含铅锡制餐具。由于番茄的酸性能将餐具中的铅萃取出来,那些大胆的吃货实际是被铅中毒给“撂倒了”。
鉴于此,西红柿直到18世纪后期才真正走上欧洲餐桌。

这期间的100多年,西红柿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大约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但,有史料记载的是成书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的《群芳谱》:“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西红柿在当时叫“番柿”,因为酷似柿子而得名。从中国传入日本后也称它为“唐柿”。中国人对于舶来品的称呼都习惯加“番”和“洋”字,于是西红柿又叫它为“蕃茄”“洋柿”。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台湾同胞的对于美食界的贡献了。

台湾北部称西红柿为臭柿(这是因为番茄的叶子有臭味),台湾南部称西红柿为“柑仔蜜”“红耳仔蜜”。
在中国最早食用西红柿的便是可爱的台湾同胞。
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台湾府志》记载“柑仔蜜,形似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这里要划重点,在清朝台湾同胞眼中的西红柿是可以煮茶喝的。

然而即使这样,在我国广大地区仍然不敢吃西红柿。
直到清朝末年,西红柿才真正成为食品走上中国餐桌。
此时的番茄,早已不是大航海时代的番茄了。个大,果实饱满,色泽鲜红,西方人用几百年的时间创造出了丰富的番茄食谱。

此刻的西红柿和当初刚引入欧洲一样,只有在大城市的郊区才会种植,产量有限,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许多西餐店的西红柿都价格不菲,那个时候吃西红柿也是一种炫富,很多富人以吃西红柿为“荣”。
富二代甲:我爹给我了个金丝楠鸟笼。
富二代乙:我娘送我一个景德镇蛐蛐罐。
富二代丙:我,我爹昨儿带回几个红果子,告诉我这是西洋玩意,叫番茄。边说边拿出一个,慢慢吃着。
富二代甲和富二代乙面面相觑,转而面朝富二代丙连连作揖:承让。
以上对话故事虽然纯属虚构,但很能说明西红柿在当时的地位。

对这种现象,老舍老先生大动肝火,彻夜写就一篇《西红柿》赶在第二天发在报纸上,紧接着又来了一篇《再谈西红柿》抨击崇洋媚外的不正之风,提醒国人要警惕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与此同时,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在偷偷试种西红柿大获成功后,开始考虑在二三线小城市推广,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西红柿怎么做才好吃?以西红柿为食材的菜品,如何融入中式菜系?
在这种背景下,番茄炒蛋这道神菜应运而生。

1935年,一篇题目为《番茄之营养价值及其主要加工与烹调法》的文章,其中写道:“油烙番茄片,去皮切片,用油烙加鸡卵食之”。
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关于西红柿炒鸡蛋的记载。
从此开始,西红柿在中国餐桌上,站稳脚跟,开始了真正的“美食扩张”。
时至今日,西红柿早已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菜系之中,南北方通吃,西红柿牛腩、西红柿牛肉、西红柿汤等等,不胜枚举。当然了,记忆中最深的还是西红柿三大美味:鸡蛋炒西红柿、雪山盖顶(西红柿渗白糖)、西红柿辣椒酱。

在北方,人们习惯于在秋天露天种植的西红柿大面积上市之时,用西红柿配以辣椒等制作成各种酱汁,储备好冬天食用,鲜美异常。
而且,现代科学证明,西红柿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极高,近年来,西红柿种植更是成为了一些贫穷地区的主要产业,带动了很多地方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