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感情 十年
十年之前,单身,有过几段现在自己将其划归为学生恋爱的感情。 十年之后,两孩(同一个妈,恩),又增加了几段夹杂着肉欲却仍然“学生恋爱”的感情。 实话说,80后很多事儿都放不开,你看以前刚参加工作时那个谁谁同事家的儿子(90后)结婚不到一年离婚都已经好几年了,过的真TM潇洒。 身边的80后,二婚的,离异未婚的,离异恋爱的,一直单着的,也一大把,却没有90后年轻人那般洒脱,各样的纠结,各式的烦恼,各样的眼泪,各式的故事。 这一代父母都是工厂或是农民,生活规律的就像联网的电子时钟,几十年也不一定偏差一次。从小就听着父母变着花样的虐心,成百上千次虐对方的争吵,居然也口口声声的“为了这个家”,不然就云云等等,这就是对“感情”最初的理解。 不幸福为什么不离婚?老吵架怎么能幸福?到底怎么着就理直气壮“为了这个家”?一直没搞懂,也不想去搞懂。就这样,性格偏激中的一面不形成也得形成了,这真的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电影《无问西东》中那个学生眼里优秀的老师过的就是这样的家庭生活,体会的就是这样的感情滋味吧。 于是感情的理解在畸形中成长,却又在受到的教育中被压抑,在学会的理性中被克制。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经营什么样的感情,需要什么样的感情?感情观终极四问必答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思考,为什么会分类分析别人与自己?缺感情挂嘴边,欠依靠写脸上,似乎是小女生才会去做去想的事儿哦。似乎有些奇怪,不是吗。 幻想终究不能经营成父母那样的感情,一辈子都不能。要么互相理解与尊重,要么,去死好了,分分合合的,听着真虚伪。假情假意的屈服或速战速决的结束,恩。成年人生活本不易,不要浪费时间在猜疑和推测上,对吧。 一直以为是绿茶婊,装,作,什么逻辑都懂,什么套路都会,恩,就是装,就是作,然后,怕死。这个“死”也许是纠结的结束,也许是身心疲惫的放弃,反正都是自己作。不作不死,不要试。 二十多年前,《东京爱情故事》,偷偷摸摸的看,生怕父母知道。二十多年后,大大方方而且是迫不及待的谈,生怕对方和自己有代沟,或者,段位差。感情运作的段位?恩。莉香或里美?感情终极拷问单选题。 所以,学生时,恋爱没法不单纯,没有就业升职薪水房子车子孩子,没有旁边七嘴八舌的路人,就算是被拍到了在地铁公共场所接吻,又最多被啧啧两声“现在的学生,唉”云云,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干扰。哦,当然,情敌是必须有的,没有没意思,没挑战,不刺激,不符合戏剧必须要有冲突的,梗。 必然,学生后,甚至可以说是本科甚至高中后,恋爱就没法单纯,感情有目的,就像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一样。恩,确实有人不喜欢有感情的性,也算是另类的清心寡欲吧。各取所需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你清楚你的付出真的是对方想要的吗,对方自己都不一定说得准呢。 见识过了,就真的谈吐理解不一样了,经历过了,就真的行为举止要显现了。于是,没什么好隐藏的,就像90后那样,“老子就要怎样怎样”。话说,不知道00后怎么表达,也会换一个更新奇的姿势吗? 一以贯之的是,对嘈杂酒吧的爱,始终为零。还是那个喜欢静静的呆坐着的人。变化的是,小学画自以为是的漫画,中学写自以为是的情书,大学玩自以为是的游戏,毕业更自以为是的空间,现在刷自以为是的圈儿。这样看看,也都是感情的另类述说吧。 哦,对了,已经很久以来,当前政策下,只有买房才是离婚最值得疯狂去达到的目的,和感情无关。越发的能理解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大家学者,他们但凡有什么儿女情长…原来是这样建立感情观的,那些三妻四妾,真的是博大的爱。然而,终究是于量有限度,于期有时效的,不是悲剧,而是真理。而认识到这个目的的意义,说起来好玩,花了我不到半年的时间。 忠于言,始于行。感情,对自己要求,你能做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