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21-画中九友-李流芳(金笺与绫作为流行画材的出现)
清初诗人吴伟业《画中九友》中指出:正宗派的中坚王时敏、王鉴(清初四王再总结);其余七位是:邵弥和卞文瑜(已总结)、李流芳、程嘉燧、杨文骢、张学增(并无个人特色)
他们正宗派山水发展(从董其昌个人的创作活动开始,到清初正宗泰全盛时期)的过渡角色。
李流芳

A、履历:
1、祖籍歙县,生于嘉定,27岁考取举人但两次在参加进士考试皆不中。
2、加上魏忠贤的擅权专政,仕途危机四伏,且无成就感。因此回到嘉定建“檀园”,从此绝意仕途。
(他说生平第一快事是,坐在精舍、轻舟之中,在晴窗净几旁,观赏程嘉燧。吟诗作画。)

3、祖上遗产颇丰,无需维持生计。
B.成就:
1、诗词
诗作颇丰,最后集结成一部厚重的文集,流传至今。
2、画作
数量很多,大多属逸笔草草或率意之作。用力太猛,失之犷。(落墨太松,失之弱-卞文瑜)
犷:李流芳大多数画中所特有的一种松散、湿润的笔法作风。
1)37岁,《江干雪眺图》

运用“犷”这种松散湿润的笔法最迷人之处,记录了画家对自然景致的瞬间现象。
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提拔记录出游心得。(其中一则题跋提到,他从安徽先人故居归来,程嘉燧在西湖设宴款待他。)
此手卷题跋记录了他从杭州返乡的途中,天寒欲雪,一朋友赠以金笺(暗示了索画的请求),他便在此纸上涂写,并题为《江干雪眺图》。
2)新材料导致书法用笔更加融入绘画
a、金笺:
金笺的纸面较硬,比较不容易含墨,通常会使画家的笔法产生不良效果,
但是却很适合李流芳流利的笔风。
15世纪明代中期,金笺都是用来绘制扇面,少有人来制作大画,这种情形到明代晚期才有所改变。
b、绫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绫”这种以前并不用来绘画的材料上
书法家很早就在今天或其他硬面的装饰用纸上写字,绫也不例外。
这几种材料都能够很好地适应书法这种比较讲究线条且变化比较大的平面艺术。
C、总结
明代这些用新材料作画的新风尚,连带使得书法的技巧和趣味越来越融入绘画当中。
热衷此道的画家,以嘉定、南京,安徽的画派居多。
3)48岁,山水卷轴

从题跋中看,也是游湖之作。“碧浪湖舟中作雨,作此遣兴”
但却没有那么直接而率性,在他直接经验和画作之间还有一个决定性的董其昌,以及隐藏在董其昌背后的黄公望风格的影响。
因此在此之后,引经据典式的风格取代了那种带点随心所欲却又极为生动的绘画作风。
他引用的风格传统还是正宗脉息的山水画风,加强结构的稳固感和造型的实体感,但是却丧失了心绪的直接感受。
4)他画作中惜墨如金,以线条为主的画风,还是透露出他与好友程嘉燧。都稍微与安徽派山水早期的画风有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