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阅读史十佳
查看话题 >我的个人阅读史十佳
说起来,是跟风凑热闹,只不过,将自己读过书的感受和意味形诸笔下,哪怕有一个人曾因为读过相同一本书而产生与我不谋而合的共鸣,从精神层面讲,都是有点意义的。
第一、《红楼梦》
已经读过的小说里头,无论古今中外,独独是它最吸引着我。
像一潭深水,其蕴藏之清肃,于夏天可祛除暑热,掸开冗沉的闷气。
且避免了全部暴露在日光下的一览无余,看似深不见底却也可将身子全部探伸出去触碰到一层,再又是沦陷到下一层。
初中时候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读完了《红楼梦》,最后只得其皮毛,一大堆人名物名充斥脑海,再无其他。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以后的生活中别说是它给我什么造成价值观影响,就连应试教育的作文也没能让我在脑海里提取到一个能使用的例子。 后来,我大学,再次捧读。只不过这次我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把《红楼梦》再读一遍。 那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时常懊悔地捶胸顿足,甚至生出了我何其无知渺小的卑微感,我想放声大哭一场,可怜我以前那么贫瘠的精神世界为什么不早点找寻些有营养的东西填充进去。 精读了这部小说后,觉得生活的外延更远更长,而脚下之路、眼前之景也更踏实细腻起来,试图将自己的粗糙神智给打磨得光滑明亮。不在不明就里地活着。
第二、《白鹿原》
中国本土文学里,这是始终不能绕过去的一个高峰。
近代渭河平原的史诗在书中以宏阔激昂的调子被陈忠实给唱出来了。百听不厌。
白鹿两家的纠缠磨折,党派革命的激荡风云似是那个时代里对变迁亦或缩小亦或放大的反映与投射。
从扎根土地的角度来阐述人与社会进程的联系。
高山涧溪,大开大合。
第三、《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黎巴嫩的风土孕育了这么一位天性真纯的文学家。
作品整体风格清阔舒朗又细腻深刻。
其作品就形而上的角度来解构,多少有尼采的哲学思想作为渲染底色。
关注人类的生命体验与善恶命题的深入探究,是其最打动我的地方。
短暂的一生用行动和作品来卫道“爱与美”。
第四、《我与地坛》
这是收录史铁生各个时期近似回忆录式的散文,与小说的骨体相去甚远但不变的是奔涌在其思想中的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并强烈地影响着我
躯体的残损造就了他文字的圆满和遒劲。
从迷惘中走出的头脑最清醒,在生命困倦的生理状态的折磨中,史铁生匍匐着却没有静止。
文字中的淡淡京腔透露出其老北京人的麻利干练。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透射着对世间希望与情感的牵绊,他成功度过了灰暗的沼泽,散射着的生命光辉,不苟言笑,不蔓不枝。
第五、《人间词话》
静安先生在诗的境界说方面的独特见解虽不可全部吸收,但也不妨是当作一种新的学说提出来被人检验,这个过程不必唯书是真理所在。
这是读过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文学的主观性就是这样见仁见智,每个独特个体的生命历程不同,各异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文学中寻找重叠相似的部分以期来达到生命的共鸣与和谐,但也不止于此,剩下的差异延伸出去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别有洞天。
不要局限在权威的认知系统里。
或许在阅读与思考蔓延在生命深处后,也就不存在权威一说。
第六、《尼采生存哲学》
他离我们并不远,他的生命站在二十世纪的地平线上。
他向世人发出了“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必须彻底摧毁。
尼采的反宗教观,同时在哲学上开启了一个巨大挑战,它关系到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依据何处寻求的问题。
这个哲学伦理学挑战,由此促成了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道德取向。
第七、《追风筝的人》
胡塞尼的书是时代下战争张牙舞爪碾压美好期望的夹缝中诞生的具有强大张力的作品。
人性的救赎支撑起了整部小说的核心。
配合大命题的沉厚深刻,篇幅删繁就简,无丝毫虚娇赘文,将文字语言的力量给放大到极致。或许对于现代社会潜流中日渐蚀漏的心灵危机冲撞下,来上这么一剂救赎之药,是不错的选择。
第八、《何谓文化》
想推他的《文化苦旅》,可一想这已经是他的标签式作品就不再多费口舌了。
余秋雨的学术性著作这是我最喜欢的。
都说他在文学上恣肆,骄横,写散文经天纬地,磅礴大气,可在这部作品里有了很大收敛。
看见的是难得的孜孜以求和隆重庄严,更不乏细腻委婉,多重视点相结合,全面具体。
创作态度的变化让他向更高层次迈进,这是他近年来最厚实的一本书。
第九、《苏东坡传》
林语堂一生在解读苏东坡,沾染了些许巨人的光辉。
这是他最偏爱的作品,用了三年时间写就。
有评论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在这部苏轼传记中,我看到了一个超凡绝逸,纤尘不染的东坡,又或者这是林语堂的狂想也未可知,不管怎样,都值得去一探究竟。
第十、《透明的红萝卜》
最清晰的印象是苦命的黑孩儿。
作品的背景特殊性,显然不是单纯地复述文革时期人们那种困顿的生活状态。波及到小孩子,它应该有更深层的思想,揭露文革对人民精神的伤害,和人们精神的丧失。
笔力深厚,可谓入木三分。
以一种不太美好的表现形式,写出刺痛人民神经的东西,来使人铭记一段历史,同时我也很钦佩这样一个作家的风骨。
有点啰嗦,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