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24
今日份J公子的课聊起了吃的,美其名曰饮食考古。上周末院里开的那个会就是饮食人类学,但我兴趣有限,没有去。老师说吃货们可以研究研究饮食考古,我一直讨厌吃货这个词。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羊肉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先秦时多吃猪肉,因为那个时候物质匮乏,唐宋时羊肉地位上升,多成为达官显贵的主要肉食,猪肉反而成为中下层人民的主要动物蛋白。而到了今天,猪肉又比羊肉普遍了。一番聊下来,香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些南方人从香料出发,觉得羊肉地位的上升是因为香料改变了其膻味,使其美味程度更高;而老师作为北方草原长大的人,提供的观点是羊肉可以用清水煮来吃,而猪肉不能——香料主要作用于后者。
我们对于香料的讨论还只停留在这一层上面。课后去想,似乎还是没有解决羊肉与猪肉地位交替的问题。排除掉香料这个(较为外在)的因素外,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前提是否成立(这里我暂且当他是成立的),三个不同时段中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如一位同学所说,唐宋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交往日深,羊肉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奢侈品成为达官显贵展示身份的象征。这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展开去有很多可说,如后面讨论到的饮食禁忌和洁净观念的问题。除开文化,还有政治因素,中古时混乱的民族融合问题不讲,单看今日人为划分的那些保护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影响了饮食——不过这似乎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营养问题暂且不谈,口感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对于那些有选择人群来说,如中古时期的上层,如我们现在的小老百姓。
而我最为感兴趣的是老师提到的奢侈问题,他举的例子是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古人再奢侈,程度也就是这样,这是从物质角度谈论奢侈,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我要是商纣王,我最大的享受其实不是酒池肉林,而是赐人炮烙之刑。课后再一想,觉得与老师对于奢侈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而他后来叙述的“康熙乾隆地位再高能像我们今天这样吹空调吗?”——我觉得这样的话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价值观,即,以一种物质单线进化的方式去评估复杂的社会等级及心理问题。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奢侈到了极点是什么?“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句调侃不还是在物质层面说事儿吗?物质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不断丰富的,但社会等级问题还是不能这样以古今物质文化的差异去作对比。
课后讨论此,同学说我太较真了,这些就当个段子听就行了。当然我同意她说的,今天老师讲的是饮食,所以要放在今日份课堂的语境之下去理解他的讲话。但我还是觉得不要放弃这些思考的机会。
近日看陈胜前的思考考古,多次笑到喷饭。这些大概就是他博文的合集,想着我也要勤快于文字了。只有J公子的课让我有思考的欲望,故一边吃午饭,一边记录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