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
有人问我,我是一个妥协的人吗?
我的回答啰哩啰嗦,最后落脚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种偷懒的回答。为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好,原因就是没有自己深入的总结和思考。
首先,在我个人理性的认知里,妥协只针对事,和人无关,只要最终能达到当初设立做事的目标,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妥协的,没有什么是不可退步的。
既然是做事情,便有不确定性,妥协也就无可厚非。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我们所做作的执行计划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而假设前提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先关干系人自身信息获取的丰富度和认知的深入度随时发生变化,妥协就要不追过往基于当前的条件做出最合适的判断和选择。
妥协就是增减资源的投入,或降低目标所要达成的标准,最终在满足相关干系人需求的情况下达成目标,增减的资源是人力、时间、钱等方面,所要降低的标准是质量、数量、频率等方面。
妥协的第一要务是推动结果的产生,有了结果,就有了反馈调整改善的基础,即使结果不完美,也或许不完美是一种常态,事物的不断进步就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完美推动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基于已有条件做出最完美的结果。
从需求角度,妥协是相关干系人需求的平衡。为了达成一个目标,在整个协作体系中不同干系人需求和角度不同,老板要考虑最终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客户考虑价格的高低,用户考虑体验的好坏,项目经理要考虑进度是否延后,如果他们对最终结果能产生致命影响的相关干系人,尤其要重点对待。
从投入产生角度,妥协寻求最佳的投入、收益、风险配比。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和高投入,不同风险接受度的人或组织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当然你无法评估比较哪个选择最好,毕竟无法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使一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是两只相同的脚。
以上分析有一个大前提:我是理性的,而在现实中往往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