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1读书笔记
第7章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
一、鸠摩罗什在遗憾中去世(314-413) 贡献: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的表达、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遗憾:一生命运坎坷,曾经破过戒,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 关系: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曾赞叹“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二、以慧解著称的道生(355-434) 师承: 道安⇔慧远 佛图澄 竺法汰(佛图澄死后追随道安)⇔道生(比慧远小21,师从慧远) 鸠摩罗什⇔道生(三年后返回南方) 观点: 1.顿悟成佛 因为佛性不能用理性语言描述,所以我们不能把佛性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所以人要么就完全领悟了佛性,要么就一点儿没领悟,不存在一半的状态。 所以道生认为,人们对佛性的接受是瞬间的、一次性的整体接受,也就是“顿悟”。 2.善不受报 善业也是业,我们的目标是不造业,那么不仅不能做恶事,善事也不能做。我们做了善事,因此产生的善报会让我们继续轮回,不就没达到修行的目的了么?也就是说,做善事会影响我们解脱。 佛和菩萨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以普渡众生为出发点,因此所做的业是“清净业”,成就的果是“清净佛果”,和凡人那种能导致轮回的果是不一样的。或者干脆说,“清净业”是不产生果报的。 佛教认为,造业的性质是由当事人的心态决定的。只要是出于好心,就算无意中造了恶果,这个业主要还是属于善的。佛和菩萨都已经不再“无明”,不再产生世俗人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和普通人完全不同,自然所造的业也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说佛和菩萨普渡众生的行为不算造业,或者说所造的是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清净业”,这个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了。 佛经《瑜伽师地论》里特别列出了十种业,叫做“不增长业”。意思是这十种业不会受报。具体这十种业,大都指的是人做业时是无心的,是不故意的。 目的:是用来告诫这些修行者,以图回报的心情行善,是一种有执着心的行为,是错误的修行方法。 3.一阐提也能成佛 一阐提:是一些犯了在佛教看来极严重的罪行的人 一阐提不能成佛的说法 根源:印度本土的宗教大都和种姓制度分不开释迦牟尼强调人人平等,允许首陀罗出家信佛。但是种姓思想对印度佛教的发展仍有影响。 矛盾:中观般若学提出“人人皆可以成佛” 道生根据逻辑,得出了“一阐提也能成佛”的结论。道生立刻受到了建康佛教界的全体反对,被朝廷驱逐。离开建康的道生来到了庐山隐居。就在道生被驱逐出建康一两年后,由印度僧人翻译的更为权威的佛经传到了建康。经文上赫然就有“一阐提也可以成佛”的说法。” 道生的威望迅速增加,但他再也没有回到建康。 “一阐提也能成佛”的故事,实际上说出了所有宗教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们允不允许讨论神学问题? 回答:根据观点2,“造业的性质由当事人的心态和动机决定”的原则,毁谤佛法应该只限于对佛经的恶意否定,抱着学习的目的讨论佛学,是不应该下地狱的。 典故:野狐禅 顽石点头 过午不食 三、由“一阐提能不能成佛”这个问题,引出下一章——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