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美好的时光都在过去吗?

本文由一万帧电影公众号(tens-frames)原创首发。
关于乡愁,大概最好的描述莫过于诗人余光中那首同名现代诗了。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去往外地工作和生活,对故乡的留恋也只好留在心中,期待着有朝一日衣锦还乡。
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在功成名就之后顺利退回家乡。
似水流年
Homecoming

《似水流年》是香港导演严浩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一部充满着苦涩味道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阔别家乡20多年的女人珊珊(顾美华 饰)重回潮汕老家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因为离开时尚是少不经事的小女孩儿,而归来时已过而立之年,加上再回家时所有的人事关系都已发生改变,珊珊心中难免有“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疏离之感。尽管家乡人都对这位城里来的“乡亲”客客气气,但其实,珊珊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外来人”了。

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珊珊因祖母去世得以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逃离出来,回到家乡祭奠奶奶,顺便重新体验乡村生活。乡里乡亲都对这位穿着时尚、面容姣好的女人投以歆羡的目光,但其实,只有珊珊自己知道大老远跑回来的原因是什么。
珊珊跟妹妹在小时就随着父亲去了香港谋生,一家人的事业做得颇有成色。然而,父亲去世以后,珊珊跟妹妹的关系就闹僵了。后者的不懂事让作为姐姐的珊珊极其失望,除此之外,长期经营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困境下,奶奶的去世恰好给了珊珊一个回乡、逃避诸多烦扰的理由。

影片就从珊珊换乘各种交通方式辗转回到潮汕老家开始,充满乡土气息的画面就在此时徐徐展开。跟快节奏和整洁的城市相比,家乡的一切都显得慢慢悠悠,朴实隽永,倒有种“原始生活”的气息。影片取名《似水流年》,其实是在探讨生活的本质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就要从一些人物的关系开始说起了。

阿珍(斯琴高娃 饰)和孝松(谢伟雄 饰)是珊珊小时最要好的玩伴,而珊珊又是孝松最青梅竹马的小伙伴。这次归乡,珊珊很快看出自己最要好的两个朋友已经结了婚、组成了家庭,面对珊珊的到来,阿珍和孝松虽都在表面上表示欢迎和热情地招待,但是心里都各有想法。
无非还是男女之间那点子情事。
孝松小时更喜欢珊珊,两人可谓情投意合。而珊珊随父亲去香港以后,三人分隔两地,很自然地,长大后孝松就和阿珍成了婚。因此珊珊的这次回乡,最有危机感的反而是阿珍——两者相比,珊珊太有女人味儿了,况且,她现在是来自城里的女人,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凶巴巴的乡村女校长,女人本身带有的那点子妩媚已经早已遍寻不见。

但其实,在城市过惯了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的珊珊非常羡慕和向往乡村这样静谧、安详的生活。归乡的这段日子里,尽管生活设施不如城市齐全,但珊珊心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和自由。看着孝松如此细心地照顾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十足的好男人模样,珊珊心里不由得羡慕起阿珍来。
而与此同时,阿珍倒在羡慕着珊珊的生活。只是到后来,她才通过对比知道,珊珊过得并不好。

所以说,不要轻易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你永远不会全观到别人究竟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永远需要做的,就是认真过好自己的日子。
前几天,小编曾经跟大家推荐过一部叫做《八两金》的香港电影,它是这部《似水流年》的姐妹篇,也通常被称作是“男版《似水流年》”,但是相比之下,两者的情调还是差了蛮多的。

虽都是描述乡愁的片子,也都以在大城市或外地打拼多年的男人女人为主角,但恰如“男版”“女版”的区别那样,《八两金》将故事与宏观的时代背景结合得更紧密,情感厚度也更宽阔大气,但它却实实在在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而《似水流年》则有着更多层次上女性特有的惆怅和温婉,娓娓道出、回味十足,当然,它出自男性导演之手。

然而如果要说哪一部将“乡愁”说得更好的话,无疑是《似水流年》了。乡愁似乎就应该是一种缱绻缠绵的情绪,挥之不去,长流心中。影片用慢摇镜头拍摄了大量的乡村风景,与城市现代化的工业模式天差地别的是,这里的农民仍多靠双手和畜力劳作;崇尚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同时认为孩子读太多书没有用,稍微认得几个字就足以应付这一生了。
这是珊珊眼里的乡村,同时也是承载着她童年时光的乡村。镜头有时借助珊珊的视线观察和审视着这个普通的潮汕农村,有时又以上帝之眼守护着这里,借助着许多镜头,一种浓浓的乡愁在珊珊心里蔓延开来,同时也将观众裹入这种情绪之中。

古人有一句诗叫做“近乡情更怯”,珊珊则在跟乡村重新的交流中慢慢化开这种怯弱感,直到将心底所有的愁闷全部跟好朋友阿珍轻吐出来。而此时我们也明白,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难处。
应该说,《似水流年》是一部比《八两金》更加私我地表达乡愁的片子。
这场久别重逢,其实是对珊珊等人的磨炼。已过而立之年,生活正在慢慢验收每个人对它的感悟程度。而电影想要传达的所有情感,都可以从片尾那首《似水流年》中听到答案。